学工大人丨“异类”夏勇:“三航”之外独辟科研新蹊径
喜脉、浮脉、滑脉,这些中医脉象中有些玄虚的说法,是不是确有规律可言?
川贝、黄芪、蝉衣、当归、茯苓、芒硝……单是一本中医药学典籍《本草纲目》就载药1892种、附方万余个,中药组分之间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关系和规律呢?
近两年来,计算机学院青年教授夏勇对中医研究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但他的兴奋点不是眼下流行的“中医养生”和“保健”,而是要为发展已逾3000余年的中医插上现代化的“翅膀”,通过建立数据库和计算机量化分析,找到中医诊断和药理中的规律所在,为中医诊断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提供佐证。
“在‘三航’特色的西工大,我算不算个‘异类’?”采访一开始,戴着黑框眼镜、外表斯文沉静的夏勇就为自己贴了“异类”的标签。
与大众概念中的不合规矩、标新立异甚至与普世标准对立排斥的“异类”不同的是,“异类”的夏勇无疑又是同龄人中的翘楚—— “西北工业大学2014年光荣榜”上光彩夺目的“青年千人夏勇”6个字,便是最好的明证。
“异类”的“青年千人”夏勇是我校计算机学院教授。历经数载异域学习和工作,他反观中华文明和专业科研,开始了关于科研创新之路的深入思考和实践。
打败“拦路虎”,探索新方向
时至今日,夏勇也没想到,在以“三航”著名的西工大,自己会成功种下一颗“中医现代化”的种籽。
2013年年底,他作为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从悉尼大学回到西工大计算机学院工作。因为本硕博都在西工大攻读,与计算机学院相关老师一直保持紧密联系,以及其本人优秀的海外学习和工作经历,夏勇回到母校开展工作并没有经历特别的适应过程。
回国前,夏勇一直在悉尼大学著名的生物医学与多媒体信息技术(Biomedical & Multimedia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MIT)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并担任澳大利亚最大的医院——皇家阿尔弗莱德王子(Royal Prince Alfred,RPA)医院分子影像科客座研究员。这些世界顶级研究机构的学习和工作经历,使他在医学影像与多媒体信息处理领域已做出了一些具有一定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的贡献,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引用和积极评价,部分成果已被应用到科研和工程中,解决了实际问题。
然而,走在熟悉的校园里,他的内心有些忐忑:与母校蜚声海内外的“三航”研究领域相比,自己确定的“生物医学媒体计算”研究方向,似乎距离学校现有的科研基础远了些……
这时,计算机学院院长张艳宁一句“下定决心,排除万难,一定要把交叉研究中心搞起来”,无疑给纠结和矛盾中的夏勇吃了一剂“定心丸”。在没有医学专业、没有医学院作为科研辅助的西工大,夏勇凭着在澳大利亚的研究基础,以及校院优先提供的硕导、博导资格和办公室、实验室、资金、学生的强有力支持,下定决心在计算机和医学交叉领域中,发挥个人所长,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块自由天地。但从哪里着手,以什么作为“生物医学媒体计算”研究的入口,成为横亘夏勇面前的“拦路虎”。
就在夏勇为打开研究局面忙得焦头烂额时,和他一起从澳大利亚回国工作的妻子,因为对西安自然环境的极度不适应,相继患上咳嗽、带状疱疹等疾病。看遍西安、上海两地西医,妻子的病情并未有效缓解,倒是无奈之下寻求的中医诊疗,逐步治愈了妻子的疾病。
“中医辨证过程存在着与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规则相矛盾的地方,所以它的科学性屡遭质疑。你说不清它是为什么,但它的效果很多时候却很明显。”夏勇说,正是妻子治病的经历,让他能静心关注和思考作为国粹的中医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以及中医研究和计算机科学“联姻”之后的“中医现代化”方向可能会做出的一些新研究和新突破——“早期西医的手段也很简单,但在近一百年中,西医开始利用各种医学影像设备等辅助手段诊疗。中医发除了传统的望闻问切,是不是也可以借助仪器辅助获取数据?”“我们是不是可以借助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分析数据,创造一些中医的新诊疗手段?”
夏勇认为,从理论上,这些设想是完全可行的。一方面,“只要有足够多的数据信息建立起庞大的数据库,就有可能通过计算机领域创新的信息处理技术,发现中医辨证论治的规律所在”;另一方面,也可通过使用各种新兴的传感器,如利用高光谱手段等拓展望闻问切的传统“四诊”。此外,还可以对中药的组分进行研究,从分子水平上弄清中药材的有效组分,建立相应的数字模型,一旦发现各个组分之间的关系,就能根据病人的病理动态过程,对核心成分进行微调。特别是中药组分研究,对呈现中医、中药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意义重大,“如果这种客观性和科学性能得到国际医学界的认可,中药在国际市场上架指日可待。”
从无到有,英雄也有气短时
和畅谈研究方向时雄心勃勃的夏勇相比,谈及实际研究开展情况的夏勇,偶尔稍显“英雄气短”。
在中医诊疗中,除了在学校的专业学习,最重要的是经验传承。一般情况下,中医学专业的学生必须在毕业后在有经验的老大夫的带领下,潜心琢磨怎么望闻问切、怎么开方抓药。这种专业称为“跟方”的学习经历,一般需要持续3年左右,才能在个人悟性的基础上实现年轻中医大夫的独立诊疗。
为了积累足够多的临床病例和数据,夏勇先后多次和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山东肿瘤医院、陕西中医医院等医院洽谈合作事宜。出身计算机专业的他有时会像虔诚的中医专业学生一样,亲自坐进诊疗室,全程跟方,采集大量病历数据建立小型实验工作数据库。从无到有地开拓一个新兴的研究方向,其中涉及的工作纷繁芜杂,让他总感到时间不够用。
但夏勇相信事在人为。“所有的科研‘大牛’都有创业之初的艰难,尽管我面临的困难不少,但只要坚持下去,全力精心培养学生,使学生快速成长,一定可以逐步打开局面”。幸运的是,他所遇到的赵荣椿、冯大淦、张艳宁等师长都及时伸出援手,不仅在工作上给予指导和鼓励,也在生活上给他很多关心。而实验室的同事们和学校、学院的相关领导,也在默默的关注中,成为他开创全 新领域的最强支持者。
夏勇兴奋地透露,正在起草的计算机学院“十三五”学科建设规划方案中,除了6个重点学科方向外,还拟定了3个新兴方向,其中就有“生物医学媒体计算”方向。“这种调整和学校的科研导向遥相呼应,我们不但要保持优势,还要开创新学科、新方向”。
这个时代,我们大有可为
除了探索新的科研方向,为本科生授课,也是夏勇非常享受的事情。
授课认真、有亲和力、互动性强、注重发掘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这是学生们对他的一致评价。计算机学院研究生潘永生曾在该院本科生综合测评成绩中排名第一。他清楚记得,在大三下学期时,他就“旅行商”的数学游戏问题,提出了比课本上更简单易行的解决方法。夏勇老师不仅兴奋地鼓励他“新思路很有科研价值”,还从撰写方法到遣词造句、再到标点符号,一一亲自指导他就这个思路完成了一篇英文专业论文。“这是我写的第一篇学术论文。通过这个过程,我知道了如何做科研、写论文,更知道了真正的大学学习和科研是怎么回事。”潘永生说,从这一点来说,夏勇老师无疑是自己“学术道路上的领路人”。
对于学生的褒奖,夏勇的话特别真诚。他说:“作为大学老师,教好学生是我的首要职责。当初,我的老师们也是这么教我的,如果我连最基本的教书都教不好,不敢说对不起学生,首先对不起让我走到今天的老师。”
2014年年末,回国工作已满一年的夏勇对当初因为文化认同和研究平台归来的决定,从内心感到庆幸。在这个熟悉的校园里,他看到了一种积蓄的力量在悄然勃发:“以学生为根”的导向下,学校实行完全学分制,学生可以充分释放天性,自主选择就读院系、课程;而教师的脚步更加匆匆,大家都在积极谋划如何把学生教得更好、如何做出更好的科研成果。
1月8日,媒体的一则新闻让夏勇为自己所选择的研究方向,再次感到信心百倍。据《科技日报》报道,我国首个国家级中医药数据中心——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数据中心已于2014年12月29日正式成立。该中心将打造“数据汇交、存储管理、挖掘利用、支撑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国家中医药临床、科研、文献以及相关数据汇集管理和利用的研究中心。未来,我国还将建设国家中医药大数据协同创新中心,整合国内外大数据和中医药相关科研院所、医院、科技创新企业,全力推进建设数据支撑的个体化中医药诊疗服务,提升国家中医药健康医疗服务水平和能力。
在这些利好信息中,夏勇看到的不仅是希望,还有更多正在聚合的力量,以及时不我待的潜在竞争。
来源:西工大新闻网
(责任编辑:李先刚)
早睡早起身体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