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军事家汉尼拔

高级流氓

汉尼拔生平简介


汉尼拔·巴卡,北非古国迦太基著名军事家。生长的时代正逢古罗马共和国势力的崛起。少时随父亲哈米尔卡·巴卡进军西班牙。汉尼拔从小就经受着战火的锻炼,9岁时,父亲命令他跪在祭坛前发誓:长大成人后,一定要成为罗马誓不两立的仇人。


当哈米尔卡在战争中阵亡之后,其婿哈斯德鲁巴继任为统帅。哈斯德鲁巴采用以外交为轴心的策略,以巩固迦太基在伊比利亚的经贸基础为重,建立新迦太基城(今西班牙卡塔赫纳),并与罗马定下条约,以埃布罗河为双方界线,应许不将其势力扩展至该河之北。伊比利亚半岛丰富的矿产资源使迦太基不但有能力偿还对罗马的战争赔款,并再次逐渐壮盛起来。哈斯德鲁巴于公元前221年被凯尔特人刺杀身亡,汉尼拔在军队拥护之下接管军权,并随后获得迦太基政府的正式任命。这样,在25岁时,年轻的汉尼拔成为迦太基驻西班牙部队的最高统帅。虽然年轻,但他已成长为一个意志坚强、富有军事才能的人。由于从小跟随父亲,受过多年军营生活的磨炼,他具备了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胆识过人,善于用兵。平时,他生活简朴,与士兵同甘共苦;战时,他身先士卒,深受士兵的拥戴。有人曾这样描写他:“没有一种劳苦可以使他的身体疲乏或精神颓丧。酷暑也好,严寒也好,他一样受得了。无论在骑兵还是步兵里,他总是把其他人远远地抛在后面,第一个投入战斗,交战之后,最后一个退出战场。”



 


(汉尼拔像)

 




战功卓著的汉尼拔


汉尼拔在军事及外交活动上有卓越表现。现今仍为许多军事学家所研究之重要军事战略家之一。他指挥并参与过的主要战争有:第二次布匿战争、特拉西海诺湖战役、坎尼之战、提基努斯河会战、特雷比亚河战役等。


汉尼拔一战成名是在他首次入侵罗马的时候。罗马在第一次布匿战争后完全掌握了地中海内的制海权,战败的迦太基受条款所限无法建立能与其抗衡的海军。因此汉尼拔计划了一条前所未有的策略,他在公元前218年春天从新迦太基出发,率军翻越比利牛斯山,穿过敌对高卢人的领土,在九月率领90000步兵,12000骑兵,及37只战象,渡过隆河,为避开罗马派来进攻西班牙的军队,汉尼拔采取了迂回曲折的行军路线,到9月初,才到达阿尔卑斯山北麓。这时,过山相当困难,山中的陆路已有了积雪,山高路险,气候恶劣。但汉尼拔仍以大无畏的精神,毅然立即率军翻越这令人畏惧的高山。


翻山过程中,历尽难辛,或与暴风雪搏击,或蹒跚于陡峭险峻的山间小道,小道过于狭窄时,还要凿开岩山,大象才能通过。汉尼拔大军前面似乎有爬不完的皑皑雪山,走不完的羊肠险路。沿途还不断遭到山里土著部落的袭击。在路滑难行的山道上不断有战士或马匹或大象失足掉进万丈深谷,或被土著从高山上掷下的石头砸死、砸伤。汉尼拔在这样艰苦的行军中,身先士卒,哪里需要帮助就出现在哪里,尽力鼓舞战士的士气。9月末,10月初,饥寒交迫、筋疲力尽的汉尼拔大军才走出阿尔卑斯山山区,进入波河上游地带。汉尼拔从新迦太基到波河,共走了大约5个月,翻越阿尔卑斯山,用了33天。一路损兵折将,到达阿尔卑斯山北麓时,尚有4万人,包括训练有素的西班牙骑兵和非洲骑兵以及37头战象,而到达波河河谷时,只剩下了2万步兵和6000丢掉了战马的骑兵,37头战象只剩下一头了。



 


(汉尼拔进攻意大利示意图)

 


汉尼拔的军队在经历如此艰苦的行军后,成了一支疲惫不堪之师,本应休整一下,但时不我待。罗马人在发现汉尼拔军队出现在波河河谷后,急忙派遣大军前来阻击,想乘汉尼拔军队还未从长途行军的疲劳中恢复过来时,速战速决,一举击溃迦太基人。汉尼拔必须抢在罗马军队来到之前占领波河流域。


汉尼拔显然比罗马人更迅速,正如他所预料的,很快便有一些高卢部落加入他的队伍。他的军队及时地从高卢入那里得到人力、马匹的补充。罗马军队到来时,汉尼拔已作好了接战的准备。两军两次初战就显示,罗马人根本不是汉尼拔的对手。一次在波河的北支流处,一次在波河的南支流处。第一次是罗马军队的前军和迦太基的侦察骑兵的一次遭遇战。规模不大,却很激烈。罗马人本想在这里乘汉尼拔军尚处于疲劳时与之决战,一接战,罗马人就发现,汉尼拔的骑兵在速度,装备和训练等诸方面都优于自己。带兵的罗马执政宫斯奇比奥在战斗中身负重伤,不得不放弃在这里决战的打算,率残部败退到波河右岸,避免和迦太基人再战,等待第二支罗马军队的到来。第二次,在罗马两支部队汇合后,在12月的一个恶劣的下雪天,罗马指挥官,执政官塞姆普罗尼乌斯,不听同僚斯奇比奥的劝阻,下令全军出击,汉尼拔伪装不支逃跑,塞姆普罗尼乌斯令4万名军团战士在尚未吃早饭的清晨,离开军营,趟过正涨水的特雷比亚河追击汉尼拔,结果,却在迷迷蒙蒙的晨雾中,陷入早已埋伏在芦苇地的汉尼拔军队的包围圈内,遭到侧翼和后面的伏兵的突然袭击,溃不成军,罗马步兵一个接一个在迦太基骑兵的刀下倒下,全军只有1/4的人逃了出来。


汉尼拔的胜利,使那些尚在徘徊观望的高卢部落纷纷投到他一边,他的军队迅速扩大到5万人。


就这样,仅仅两个月,汉尼拔就两次大败罗马军队,蹂躏了意大利的整个北部地区。




名垂青史的坎尼会战


公元前217年,费边的独裁官6个月任期期满。费边交出了军队统率权。两个没有作战经验的执政官瓦罗和鲍鲁斯被授命接替费边共同指挥军队。由两个执政官共同指挥军队是过去没有过的,传统的作法是每一执政官指挥一支军队。一支军队由权力相等的两人共同指挥,反映了罗马对和汉尼拔作战的重视,但这一做法本身就违背了指挥作战的常埋。社会舆论和元老院都敦促这两位执政官立即率兵与汉尼拔决战,一举消灭迦太基人。


公元前216年8月2日,双方在坎尼城附近干涸平坦的平原上展开了一场殊死的大战。这是两军主力第一次面对面地从容地排兵布阵后的交锋。前面三次大战,一次是遭遇战,后两次是罗马人陷入汉尼拔预先布置好的陷阱中,并不能完全反映罗马人的战斗力。罗马人在这场战争中投入的兵力有步兵8万,骑兵6000,汉尼拔一方只有4万步兵,1.4万骑兵,总兵力比罗马少得多,但骑兵却要多于罗马人。


打仗,指挥宫的指挥才能是个关键因素。罗马军队的指挥宫瓦罗是个成功的商人,却是个毫无经验的蹩脚的统帅。他把骑兵分布在左右两翼,让8万步兵排成70列,以密集的队形组成中央方阵,企图以中央步兵的强力冲击来突破敌人防线。瓦罗阵势的中心在中央步兵。


汉尼拔的布阵正好与瓦罗的相反,重兵放在两翼。汉尼拔把4万步兵和1.4万骑兵列成半月形,把凸面对着敌人。也是步兵在中央,但中心位置是较弱的步兵队伍,而战斗力强的1.2万重装步兵放在两边,步兵的两翼是强大的骑兵。



 


(坎尼战役示意图)

 


战斗一开始,罗马步兵首先发起猛攻,汉尼拔军队顺势后撒,半月形的战阵遂向相反的方向弯过去,原来凸出宋的部分变成凹进去了。罗马步兵由两侧向中间汇合进攻,越是深入向前,越是楔入敌人的队伍,纵队动越加从两侧向内收缩而变长,结果楔入汉尼拔阵内的中央的拉长的罗马军队,正好成了汉尼拔安置在两侧的精锐部队从侧面成横队攻击的目标。


罗马军队很快就由主动出击变成被动抵抗。随之,两翼的罗马骑兵又被迦太基的强悍的训练有素的骑兵击溃。迦太基骑兵击溃罗马骑兵后,立即掉头攻击罗马步兵。就这样,罗马军队再一次陷入汉尼拔精心设计的包围圈中,挤成一团,毫无抵抗之力,除了逃命,就只能作敌人的射击目标。


迦太基人的每一次投枪、投石器放出的每一块石头都百发要中,打中敌人。战斗形成一边倒,夜幕降临时,战斗结束。罗马人几乎全军覆没,5.4万人阵亡,1,8万人初俘,执政官、元老、贵族和成千上万的罗马最优秀的市民都例在血泊之中。这是一场罗马军队曾遭受过的流血最多、死亡最惨重的失败。罗马城家家户户都陷入失掉亲人的巨大悲痛之中。罗马骑士才可佩戴的作为职位象征的金戒指,汉尼拔就收集了一大木桶送回迦太基。汉尼拔为取得这场大胜利却只损失了6000人。代价之小,令人惊叹!


坎尼战役成了古代军事史上以少数包围多数并全歼敌人的前所未有的光辉范例,提供了一套完美结合的战术,以致后来凡是包围并全歼敌军的大会战都被称之为坎尼。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将军冯·施里芬还在模仿这套战术,可见汉尼拔战术的不朽魅力。



 


(汉尼拔征战图)

 




英雄迟暮


虽然逐渐年老的汉尼拔在多年征战意大利之后身心俱疲,但整体来讲迦太基仍然占有数量上的优势,并拥有为数八十的战象。公元前196年,汉尼拔当选为迦太基最高行政官,实行了许多重大改革。但这些改革措施遭到贵族寡头们的强烈反抗。他们向罗马政府告密,诬陷汉尼拔准备发动新的反罗马斗争。他们想借此机会加害汉尼拔。已臣服于罗马的迦太基政府竟准备用汉尼拔来换取罗马人的欢心。


汉尼拔为此自愿流放离开迦太基。他首先拜访了迦太基的故乡腓尼基的推罗城,随之旅行至以弗所,被准备向罗马开战的塞琉古帝国国王安条克三世奉为上宾。汉尼拔不久便发现安条克的军队无法与罗马军的力量抗衡,因此建议他派遣舰队登陆意大利南部,并自愿率领这批军队。公元前190年,汉尼拔受命指挥安条克的舰队,但在锡德战役被罗马的盟军击败。安条克在连串战役中败给罗马之后,有意向罗马人求和并交出汉尼拔,因此汉尼拔逃至克里特岛,但不久便再次返回小亚细亚,投靠当时正与罗马盟国帕加马交战的比提尼亚国王普鲁西阿斯一世。汉尼拔在这场战争中为普鲁西亚斯立下战功,再次让罗马人决心使其就擒。在罗马的要求下,普鲁西亚斯同意将其交出,但决心不落入罗马人手下的汉尼拔至此服毒自尽,据推测是服用鸦片自尽。


汉尼拔足智多谋、学识渊博。抱着拳拳爱国之心本应做出更辉煌的伟业,但却落个悲惨的结局,只可叹生不逢时。


流氓本色!
戒网废号密码随机
罗马军队的指挥宫瓦罗是个成功的商人,却是个毫无经验的蹩脚的统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