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在美国职场为何明显强于中国人

梦里江河的话:
微软公司前几天更换CEO,这么个超级航母从此就由一印度人掌舵了。关于印度人在美国职场为何明显强于中国人的话题,10年前我就听在美同学们讨论过,近期相关讨论较多,前几天香港内地学生家长群了也有讨论,这里转载最近一篇比较全面的分析文章和文后跟帖的精彩讨论。
发信人: FlowerDrink (纵使相逢应不识), 信区: SanFrancisco
标
我在的公司中国人非常少,不到5%,很多印度人和白人,公司 politics 非常严重,当然绝不仅仅是老印一个族裔,客观的说,老印能够在公司管理层里胜出是有一定必然性的,我在职场也是在摸索阶段,说说自己的观察,算是一个 data point, 欢迎大家拍砖指正。
1. 印度人在职位推荐上绝对保自己人。
已经有很多讨论,不多说了,相信在以后的职场生涯里,老中会越做越好。
2. 职场人际的成熟应对。
老印一般非常注意和各个关键人物保持感情联系,隔三差五喝个咖啡,见面开几个看似挖苦但又搞笑的joke,这些 social 的细节和努力很能帮助他们获取相当宽度的信息,有了信息在捕捉职场机会等等方面自然就有了先机,加上印度人比较帮自己人,所以很多时候在谈项目谈技术之前,很多单纯一点 nerd 一点的老中码工就已经 out 了,要记住好事并不总是落在技术上最能干的人头上,很多时候在项目分配上就已经决定了上面要培养谁提拔谁了,除非是非你不能的独门绝技,这个灵活度其实完全是 management 掌握的。
3. 对公司政治的敏感度。
老印很多人非常注意公司的 report chain 和分工,这个其实是很重要的信息,做过市场的同僚很多都知道,你要去联系一个客户,最重要的是搞清楚公司的组织结构分工,做什么事情谁是关键人物,管理上的关键人物,技术上的关键人物,拿捏得好事半功倍。对于自己的职业发展其实是一样的道理,很多公司政治斗争其实是组织结构和分工决定的,不恰当的比喻这个就像红楼梦里的护官符,自己的职场是怎么规划的,希望做那个方向,那个 manager 是关键人物,做的时候会不会 step on someone's toes,这些信息在我交往的很多老中码工里被他们忽略了,这些信息如果被很好的利用起来,事半功倍。
4. 技术和管理上的沟通。
先说语言,其实语言仅仅是沟通的一个基本必须,但很多老中(尤其是大概2000年之前的)在这个敲门砖上面就落马很多了,口音是其次的,但是什么时候说话,什么时候不说话,语速,表达,用词和说话的气场都很重要,这个开会比较多的同志肯定都深有体会,一个人在会上开口说几句话,几斤几两大家就大都猜出来了。这个实在是需要练习和经验,因为每个谈话都不一样,没有定势,一般来说原则是简练,清晰有力,用词简单接地气(有些PhD同学发言学究其实在工业界大部分场合不合适),有时候合适的时候幽默一下,使谈话气氛融恰,等等。还有尤其有意思的一点是,我注意到每次开会前5分钟等人的时候很重要,这个时候很多关键人物都到了,有没有开始正题,很多social其实是在这段时间可以完成的,不应该被浪费。
5. 再说 power point。
老中们常常嘲笑老印只会做 power point 不干实事,其实错了,会做 power point 是件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公司里工资最高的人群都是做power point 的。而且 ppt 非常有讲究,越到高层越是如此,老印们在这方面经验很丰富,实在是国人应该恶补的地方(而且说实话这个是相对最容易的了),每个公司的管理层文化不一样,首先是要明白这个 ppt 是谁看的,知道 key audience 是喜欢vision (前瞻型领导),还是 solid data,还是 detail,还是 plan/schedule/ownership operation driven 的领导,还有 ppt 应该有几页,Story 的主线是什么,另外对于图表布局字体大小这些东西最好都仔细推敲过,Slide 做好了,码工的层次就一定升华了一个档次,老印深谙其道。
6. 三人成虎和 buddy system.
Buddy system 这个词是我从公司的几个老印那里学来了,意思是去开会特别是预料会有争议的话题,至少要有两个或者几个人一起去,这几个人最好不是来自一个组,事先大概大家都把意见统一好了,到了会上一个人主说,另外几个帮腔,一旦有不同意见马上就前后呼应地开始发言了,凡事都有两面性,大家心领神会地捡一面说,如果被搞的那方弱一点的话,大头都没有办法。客观地说,这招真是比较狠,因为很多事情都不是黑与白的区别,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我见过几次老印和老白联合用这招对付其他部门的人,对方没有准备,被灭的很惨。
7. 不打不相识。
有些(只是有些不是全部)老印在互相交往时 by default 就有很多小手段,他们叫做 throw mud。例如把别人做的东西拿来随便一改就到处宣扬是自己的credit噁心你一下,有时跳出来挑剔一下显示自己比较高明,打个小报告,故意使坏(他们叫做 point sb to a direction and get him lost),还有被拿到命门别人 "put the stick into the ground" 跟你死磕,花样很多。这些他们倒不见得是针对中国人,他们内部绝对不是铁板一块,我见过很多次老印整老印下狠手的,不值得学习这里就不提了。我刚到组上被恶心了半年,事情得转机得益于一句当时在四川学到的一句话“吃的亏,扎得堆”,当时几个老印有好几次把我做的东西改吧改吧署名就到处发了,当时心里也很不痛快,后来吃饭就跟他们快玩笑,说你们领的奖金要分成,后来熟了一些就把一个老印的东西也拿过来,问他能不能我也改个名字发出去,一来二去半年后大家最后关系还挺融洽。
现在回头想,有些事情不能太认真,职场上只要不犯法不犯 HR 游戏规则其实宽的很,没有严格意义的公正公平指望上面把一碗水端平,提高自己的接受度和游戏水平,学会自己搞定矛盾搞定问题 without burning the bridge, 也是逐渐变得成熟的一个过程。
8. 大成靠德。
说了这么多下三滥的小 trick, 我的意思并不是认为这些是成功的关键。了解而且知道应付这些东西是职场生存的必须,但是靠这些东西上位应该是做不久的,要做的长久还是靠眼光,诚信,勤奋,和积累,这些方面我觉得是硅谷中国人的长项。
9. 职场的长期规划及雄心。
现实地说老印作为一个族裔在成功故事方面已经有太多的例子,现在很多老印职场上的很有雄心,为数不少的老印愿意自己拥挤地合住apartment,但花钱去上 MBA, 不惜折腾,这个可能就是成功故事太多了,变成了榜样的力量,不少老印的 motivation 和 immagination 都比较 strong,他们很多人愿意不计短期得失去打拼。我认识的一个老印三十来岁在公司就做到了 Sr. Director,没忙着买房,但前几天辞职约了两个 dev 自己去开了 Start up 离开前去跟他聊了一下那真是雄心满满。另外一个老印小发了一笔有个四十几万的继续,也没有考虑买房,辞职休息半年周游世界,回来了开始搞自己的 start up,还有在业务上认识的一个老印,年纪轻轻20几岁,在一个很火的云计算小公司做 founder/VP. 对比之下,我觉得他们真的有些我们70后这一代没有的人生态度,以三藩版为例,咱们的很多话题主要以房子,贫困线,小公司发财,好吃好玩为主,但很少见比较励志的经验交流,缺少放手一搏承担风险的气度,这个精神面貌是很多国人码工要确实改变的地方,很多事情不试就永远不会发生。
想起当年出国前去新东方,墙上写着”从绝望中寻找希望, 人生终将辉煌“,有时候我
觉得咱们能不能够换个角度看印度人的成功,为什么别人能做到从无到有老中不能?老
毛有句诗叫“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同是第一代移民,老印的成功故事
能不能成为激励咱们中国人的动力?
另:硅谷中国人里藏龙卧虎,我到湾区刚六年,这里说的这些想法可能有欠成熟,自己
深一脚浅一脚一路走来觉得职场上走的很幸苦,非常希望有经历过了的资深前辈能够多指点,也希望能对后来的新人有用,总之希望中国人能在硅谷的职场上相互扶持,一起更上层楼。
文后跟帖精选:
发信人: dreamland (呓犹未尽),
总结的好,谢谢分享
5似乎比较常用,谢谢归纳。想了想,我的理解就是对proposal做足准备,内部先统一意见,对外部重要stake holder,有时也可以先吹风各个击破,开会时,点头的人多了,别人也不好意思太坚持。
发信人: windbird (smile),
We can blame the education system in China. Our education never taught us how to collaborate. We don't know what is the "win-win" situation. I had classmates from middle school who were very talented as a leader.
Unfortunately because they couldn't pass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s, they never had any opportunity to be successful in the high-tech industry.
We all should self-educate ourselves to be more collaborative, recognizing our bosses and colleagues' talents rather than their shortcomings. Be a team player. less complaints, more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Be respectful to your colleagues and boss.
发信人: sunshine2011 (阳光西雅图),
很赞同。
不觉得印度人专门针对中国人,当然他们比较抱团。
关键是他们对于这边职场的游戏规则比中国人玩得好得多。
见得印度人跟中国人一样,有很好的有很恶心的,但是说实话都很会来事。
我们应该好好学习他们好的地方,而不是一味谩骂。
发信人: CitiIdiot (SuperDumb),
ppt 很重喓。
This is the most straightforward way to present your work to upper
management.
发信人: shyoung (yaya),"4. 技术和管理上的沟通。先说语言,其实语言仅仅是沟通的一个基本必须,但很多老
中(尤其是大概2000年之前的)在这个敲门砖上面就落马很多了,口音是其次的,但是
什么时候说话,什么时候不说话,语速,表达,用词和说话的气场都很重要,这个开会
比较多的同志肯定都深有体会,一个人在会上开口说几句话,几斤几两大家就大都猜出
来了。这个实在是需要练习和经验,因为每个谈话都不一样,没有定势,一般来说原则
是简练,清晰有力,用词简单接地气(有些PhD同学发言学究其实在工业界大部分场合
不合适),有时候合适的时候幽默一下,使谈话气氛融恰,等等。还有尤其有意思的一
点是,我注意到每次开会前5分钟等人的时候很重要,这个时候很多关键人物都到了,
有没有开始正题,很多social其实是在这段时间可以完成的,不应该被浪费。"
--不说不好,但是还有的中国人就认为多说是好,不管人家是否感兴趣,不管场合地瞎咧咧。。。
--大陆来的人就知道上学学的那点科技知识,老祖宗的孙子兵法,资治通鉴,黑厚学,老子等书。。。都没有摸过。所以情商相对就低。目前国内文科生学好了,大有赶超理科上当领导的趋势。。。也是这个道理。因为理科生的知识面太狭窄。
--还有,中国教育就没有team work这一项。很多人就没有Win-Win的意识。有的就是勾心斗角地独自胜出。
--长期以来,从小受教育就是要听话(听党的话,听领导的话,听家长的话,听老师的话。。。),听到最后,就迷失自我,脚踩西瓜皮(溜哪算哪),小富则安。(奴性!)
发信人: shyoung (yaya),
ppt作好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言语明了,简洁,和衔接自然!还有点睛到位!光片
子好是不够的!
并不是所有都罗列的才是好片子!明了,简洁--人的视觉能接受的信息量是有限的。
另外,还要注意片子背景和图字的强烈对比度。否则也是浆糊!--也就是背景最好不要
用深色
发信人: shyoung (yaya),
是,初入职场或还是学生的时候。多说没什么不好。
但是就有干了一段时间还不会察言观色的主,说不到点子上。还跌份。
如果无关痛痒客气的话多说。关于利益关键点就得棒打七寸。尤其当个不大不小的头,更得如此。老中当个小头往往就被这些没有眉高眼低的事,升不上去了。
发信人: ninja345 (五岳真形),
good post.
The most lacking for Chinese in America is the ambition.
Other things can all be learned.
发信人: xuxudatou (datou),
其实要说开会说话的技巧,没人比得上中国人.只要在国内哪怕县乡一级政府呆过的人,绝对要比任何一个国家的任何政府或公司内部的人厉害.只不过一个是技术相关,一个是政治相关.中国在海外大公司的这帮人没有这样的经历吧.
建议到网上看一看写的好的官场小说,再结合你公司的企业文化和游戏规则,看看能不能嫁接一下.我觉得我们应该有优势
发信人: littlelab (前君),
说的很有道理
咱们的很多话题主要以房子,贫困线,小公司发财,好吃好玩为主,但很少见比较励志的经验交流。
在国内的时候有很多正能量的网站,寄托,太傻,一亩三分地等。大家都是卯足了劲一心想着出国,互相鼓励,互相答疑。能看到很多经验和指导。
现在在美国了,反而感觉没有这样的指导了。找工作的抱怨形势不好,有工作的想着房子孩子,读书抱怨延期毕业。微博上北美烧钱快报,吃货小分队等比比皆是。似乎国人来美国就是来享受的,而不是来塑造自己的事业的。
发信人: phoenixalive (phoenixalive),
说的非常好,老中有先天的不足,语言表达差,我有时发现老印的用词确实很比老中精准,
但最重要的是志向, 有干一番事业的决心。这方面老印强多了,可能是他们有榜样吧
发信人: onetiemyshoe (onetiemyshoe),
奇怪的是他们创业的人不少,但创业大的人并不见得比老中多。
在老美企业里却能把老中老美排挤打压。
所以复制烙印成功,或者在美国IT占一席之地,需要像LZ一样正视烙印的秘密武器:
发信人: zenbay (pk),
写的很好,我也抛砖引玉两点
1. 很多老中技术控,不注重社交和会议组织的技巧。心里总想着技术牛了老板就得重视我。这个要不的,没有谁是不可获缺的。会说会讲的爬得快,这就在中国也是这样的。
2. PPT太重要了,做的漂亮舒服人家就觉得你水平高。扪心自问,我们自己不也是这样评价别人吗
3. 做管理也是一门技巧,不比搞技术简单。但这一点在我们传统教育里比较欠缺一点。比如初中高中牵头组织社会活动或者足球队什么的,怎么才能又拉又打把整个队伍带起来,都是这种软技巧的训练。
流氓本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