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会无期》:哪里不好看了(没有剧透)

高级流氓

文/朱炫

先说结论,我,仅仅指我,我觉得很糟糕。

我并不会剧透,但我的影评,也许你们不会喜欢,甚至我自己,也不是很喜欢,我原本也不太想发。

三个年轻人,从大陆的最东边出发,一路西行,他们遇见了形形色色的人,见到了这个世界。

这个世界有时候需要一些黑色幽默与自嘲,需要一些对世俗的反抗,同时又屈从于世俗,怀有理想的人有时候也要背弃理想,那些我们憧憬的美好感情,也不暇以失望甚至虚假的面孔来对待我们自身。

我们行走在路上,可能什么都不会明白,但我们最终都能抵达目的地。

这是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内心走过的一段长路,曾经我们以为心比天高,但是我们最终发现,天永远比心要高,曾经我们以为终成眷属,可我们明明又经历了许多的不得善终。

我们一度奋力的锤击现实这堵墙,但最终,我们中的一些人,总会匍匐在墙下。

所以有时候,我们需要说点儿什么,做点儿什么,让我们发一些声音。

这是韩寒一直以来给人的印象,他就像一个握着宝剑的我们,所以很多年轻人喜欢韩寒,是因为韩寒在理想与世俗间,努力的帮我们寻找答案。

这一次,韩寒也试图将这种情怀体现在胶片上,看这部电影的大多数人,可能不会喜欢《小时代》,有人说,需要一部电影来告诉世人,青年人还是需要声音的,玻璃房子与法式简餐,并不是我们平凡人的故事,我们需要三个落魄的年轻人,一同带着我们上路。

那么所有这些情怀,我相信韩寒的本意就是用一部电影去完美的诠释。

在这些清晰,精致,并且漂亮的空镜头,远景与俯拍之中。

但这些,这些我上面所说的东西,都是文字。

这不是电影。

电影,不是散文。

如果作为叙事诗或者散文,这兴许是一部佳作,但作为电影,它非常的,非常的不合格。

失望,糟糕,无趣,说教。

我写到这,无非是在说,我理解韩寒的立意,他的情怀也毫无问题,可落实在胶片上,落实在电影表现上,充满了说教味道与沉闷的叙事节奏,所以它失败了。

我并不否认,我也喜欢韩寒,我甚至有他当年签名的书,上面写着送给朱炫,我与我的大多数朋友们,都对这部电影寄予希望,我们等着首映的日子很久很久,但我不得不失望的说,这部电影不好看,不,它糟糕透了,而作为韩寒的一名喜爱者,我也将尽我所能的去分析这种糟糕之处。

我不认为喜欢韩寒,就应该喜欢他的所有作品。

我也不认为,韩寒是一个欣赏这种行为的人。

1. 句子到了

时间在这部电影里看起来几乎无限的长,它没有剧烈的冲突,也没有强烈的动机,他只是一群人,上路了,他们开车,他们交谈。

他们遇见了一些人,然后他们与这些人交谈。

但这种交谈又绝非伍迪艾伦式的,它没有对抗,也没有观点,它只是不断的在下结论,它告诉你,你没有观过,哪有世界观,它告诉你,小孩子分对错,成年人只看利弊,它还说,喜欢就是放肆,但爱就是克制。

这些话本身非常好,是很好的句子,可在电影中,你不能只是简单的让剧中人如同教书一样,直白的念出来。

这些作为主旨,并没有通过一个事件来体现,甚至无从讨论,只是剧中人坐在车里,站在街上,他们突然的,直接的,冒出这些句子,这就像你买了一本三国志名人名言,没有打斗也没有辕门射戟,只有他们说过的人生句子,第一章,刘备:莫以善小而不为。

这种说教对于我们这样已经有了辨别能力的观众看来,是不适的。

我们在观影的过程中,甚至产生了等句子的念头,前期营销植入的大量优美句子,都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念出来,贾樟柯与冯绍峰对话,王珞丹与陈柏霖对话,没有推搡也没有道具,他们只是面对面站着,你一句,我一句。

句子到了,我听到了,我在看电影的时候,这样想。

2. 沉闷的叙事技巧

文学与编剧最大的不同在于故事本身,而不是语言魅力。

当冯绍峰遇见袁泉时,也许在书中,我们会写(我会避免剧透),冯绍峰走进了什么地方,在一种怎样的灯光下,看见了袁泉,那一刻如何如何,随后袁泉怎样怎样,他们来到台球桌边,冯绍峰心里怎样怎样,随后,袁泉说。

但是电影镜头中,非常简单,冯绍峰走进了,两个人简单的互动,来到台球桌边,袁泉开始说,真的说,没有任何其他杂质的,一边打台球,一边把冯绍峰的身世交代了,他的爱情在袁泉的念白中,完成了希望到破灭,这一段我认为是将冯绍峰从勇猛浩瀚哥拉回平凡青年的最佳时机。

但是却只有袁泉的念白。

这样的念白就像有人翻开一本书,在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然后怎么了。

这里面涌动的情绪,对于爱情以及英雄梦的破灭,没有体现在画面上。

电影是一个无法让你直白表现人物内心的东西,它需要动作,以及冲突。

我虽然理解了冯绍峰的想法,可我知道,电影仅仅是理解是不够的,如果我是为了了解这个道理,这件事,我看书就好了。

我看电影,是希望我想看到这里面的画面。

相同的情况还出现在钟汉良的故事里,钟汉良就这样,把头盔放在车上,说完了自己和老婆的故事,说完了就是完了,就这样,导演甚至懒得用一个闪回去演绎。

这部电影本质不是一群人在演绎故事,而是一群人在讲故事。

3. 角色设定

陈柏霖的角色江河,实在太沉闷,这是一个几乎昏睡的角色,实际上沉默的角色不是没有,但陈柏霖的江河,却实实在在的没有发挥,他缺少《蓝色大门》时代的灵气与稚气,只剩下了别扭。

我知道江河是一个局促又温柔的人,可电影大多时候只是通过他的沉默来表现,而他的面部表情几乎没有变化,导演在要这个镜头时,对演员似乎没有太大的要求。

他就像你的一个聊不到一起的朋友,你偏偏又要和他踏上一段悠长的旅途。

你们尴尬的不知道说什么好,电影却在进行。

全篇我觉得就孔连顺还挺有意思,他只是个龙套,且是这部电影里,唯一的哑巴。

4. 散漫

电影里一共出现了四个故事,陈乔恩,王珞丹,袁泉,钟汉良,他们分别是小演员,骗子(或妓女),台球室老板(多年笔友),热血驴友。

初期的陈乔恩,大抵是想体现小人物在奋斗中的无奈,她的几次错位设计也很明显交代了导演的思路,但整个故事,就是从片场的这头,走到那头的一段对话,过于安静的处理,即便有一些颇有心思,也拯救不了整个故事的无味。

王珞丹是唯一有互动的故事,出现了陈柏霖与王珞丹在房间里的互动,这种互动也是全片,唯一的,让我们觉得还算是好看的地方,冯绍峰腿麻了到追至加油站,这个故事至少是可看的。

袁泉就是台球室的对话,无味。

钟汉良引出了卫星,他的那一段我的梦想是一颗卫星,本是一段热血的演讲,即便他的广东话发音,甚至别有一番风味,但仍然差强人意,不过最后的翻转,让这个故事至少值得有个回念。

我相信四个演员都不是那种不会演戏的演员,但故事本身就是这样。

这应该是导演的问题。

更不要提,前期的胡生,最后就这样丢了,这简直是一个令人发指的别扭。

王珞丹的故事结束后,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亢奋点,没有起伏与波澜,我们追随着导演的镜头,似乎一直在一条笔直的,没有急转弯也没有发卡弯的公路上。

什么叫散漫

就是有一天,我们去西藏,看见广阔的天与无穷的海,真的好美。

可让我们看整整一个月,我们会觉得痛苦。

因为它只有这些。

5. 笑点

很多人说很好笑,所以是有趣的,精彩的喜剧片。

我并不认为韩寒是想拍一部喜剧片,就像我开篇说的,他必然有他的情怀,他要展现这些情怀,是他的骨架,笑点只是轻松的点缀,这绝不该是喜剧片。

非常好理解的是,就像韩寒的一些小说,在那些句与句之间,我们总会会心一笑,回味这用词的趣味性。

但我们都知道,我们不是在看笑话大王,也不是在看某个喜剧故事。

有人说,那就是荒诞公路片?

荒诞不是段子。

这些诸如包夜就是包日,命硬不知道,命根子一定硬的段子,我首先不说这些段子本身高明与否,我也不想说,但我明白的是,这些段子原本是服务于故事主题的。

现在却被当成了主题。

我在微博看见有人数段子,说这是好片子。

如果韩寒的电影是这样,我无言以对,我并不认为曾经那些在课桌底下看他小说的人,只是为了笑笑。

6. 精致的亮点

韩寒精致的部分,如果不考虑骨架破碎的话,一些细节是非常戳人的,我们会很喜欢。

那首《女儿国》,我觉得简直完美。

初期陈乔恩故事中,枪声与刑场的女学生,富有意义,而这个意义是很棒的。

甚至包括王珞丹的手机铃声,而陈柏霖翻译的时候,台词与人物的呼应,这里面儿有诗意的浪漫,我是不介意在电影中看见这些在专业人士眼中,比较蹩脚的东西的,因为我确实喜欢,但这些东西不能左右整个电影,灵性是细碎的,一闪即灭的。

温水煮青蛙并不好,这个层次太简单,太直白,不够巧妙。

大概只记得这么多了。

7. 到最后了,说点自己心里话。

这部电影上映之前,大家都在捧,说捧显得不尊重,我相信有很多人是真心喜欢,他们梳理了韩寒的路程,甚至还有朴树,我也爱朴树,说实在的,我有很高的期待,我很希望这部电影打败《小时代》,因为我喜欢他的立意,但是出来这样的东西,我会觉得很难堪。

我大概难过的是,这部电影韩寒拍得很糟糕,而我原本希望它会是一部精彩的作品。

很多人只是因为喜欢韩寒,就在这部电影里寻找各种亮点,段子好笑,镜头好,明星漂亮,所以电影好。

我不否认有些人是真的这么想。

但我大抵认为,韩寒不会是希望这样一份回答。

作为小说家,韩寒是个不错的人,曾经我小学的时候,语文老师说,那个写书出名的小孩儿,不会有出息,是个垃圾,我很不服,后来韩寒做到了,我明白这个世界,年轻人是可以做一些,你们不让做的事情的。

但是作为电影导演,韩寒这部作品,很糟糕,我不喜欢他的这部电影。

这是我对韩寒的敬意,就是说出我的心里话。

以上,仅仅是我个人观点。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于商业用途。

PS:不论如何,我建议大家去电影院看完再想,每个人都有每个人不同的看法,这部现象级的电影,参与其中,也算是给自己一个交代。


流氓本色!
高级流氓
文/关雅荻
故事或叙事,并不是评价一部电影的唯一标准。
反倒是是否真正能打动人这个标准,我会认为更加重要。
故事或叙事,只是服务于电影的手段之一,而不是全部。
所以,如果你没有在影院里看到一部跌宕起伏的情节,性格鲜明的人物的时候,并不要仅仅以此来决定它是否会触动你。
当我们坐在电影院里,仪式感的建立,让我们的视听感官有了比日常更敏锐的捕捉能力和更细微的感受能力。
《后会无期》可以试着用更开放的心态,只是去感受一下,只是去尝试用它的逻辑对照自己的生活去理解一下。
《后会无期》看似导演讲述了很多大道理、小金句,的确有说教倾向,但影片真正有价值的是通过“告白和告别”在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自己”进行不断质疑和不确定。
影片提出了很多问题,没有答案。
影片在所谓说教和讲大道理背后,渗透出所有的不确定、困惑和质疑,是这部电影最大价值。
很多时候,你不是没看到。
或许,你只是觉得它没有价值。
对我,我认为对我很有价值。
有一部电影,用心的在跟你讨论他对自己的各种不确定、困惑和犹疑,整个90分钟还不招人讨厌,这已经足够让我喜欢这个电影了。
即使你依然觉得我说的这个没有价值,即使你依然不喜欢这个电影。
谁说电影就一定要让人感官刺激到爽,或者看完就能让你说出个12345就是好电影呢?
电影还是黑白无声的时候,各种先锋电影人就开始做各种实验电影,尝试电影作为一种表达,还有什么样的可能性?
对一部电影的评价,技术角度,当然可以从很多传统角度去立论和分析,比如它故事讲的如何,节奏把握如何,人物塑造怎样,演员表演是否到位,音乐使用是否恰当等等;
但当然,有不少电影,你或许并不需要去逐一分析,但你会为之触动和感动,这个同样很正常。
我说这些,只是建议,不用传统常态固定的思维去套在所有电影身上。
什么?你说《后会无期》不配?
这个你我都说的不算。
----------------------------------------------------------------------------------------------------
按《每周影评》的标准,我给“推荐观看”。
按个人好恶标准,我喜欢这部电影。
不过没给“不得不看”,是因为影片技术完成层面有遗憾,叙事节奏不均匀,个别选角不准确,但作为导演处女作,韩寒足以逼优从良,毫不夸张。
下午跟史航录我自己一档新的谈话节目,第一期话题是《作家电影梦》,赶上最近韩寒、郭敬明新片上映,我俩好奇一件事:看来很多作家都有当电影导演的梦啊~
这个是应景的玩笑话,也是一个有趣的话题,新节目下下周一某视频网站正式上线,到时再说。
《后会无期》跟眼下任何一部公映的国产电影都一样——必定是某种程度创作妥协的产物。
抛开脚踩的中国电影2014年的现实,来谈任何一部眼下公映的国产新片,都是不现实的,包括《老男孩》《分手达人》《京城81号》,当然还有《小时代3》。
从电影导演处女作角度,《后会无期》可被值得批评的实在不多。
特别是上面提到的除了《京城81号》外,其他本质上都是导演长片处女作。其实《小时代》前三集你完全可以说它也是一部电影,互相之间没啥区别。
我对任何的导演处女作电影评价,一般只参考一个标准,作为第一标准,其他都排后面。
这一条就是”是否真的有话要说并言之有物“。
就这一点,韩寒不仅合格,甚至有点”老谋深算“。
我很少看到一部电影处女作在表达上这么不停自我否定和反复提醒观众。
韩寒严肃的自我表达,被反复的反讽和自嘲包裹着,外面再裹一层笑料台词或者抒情戏。
我的理解这是一种自我保护,也是一种自我清醒。
在他真正理想主义表达的同时,总是掺杂着各种或许他并不认同的世俗说教和大道理,至于如何鉴别和挑选,全凭观众自己。
或者,他对他的读者观众有足够的信心,因为读过他小说或者文字的人,自然知道这个年轻导演的所谓”世界观“,他相信很多观众自己会判断出,电影中的台词哪些是他的用心表达,哪些是他反讽嘲弄的对象。
—————————
(以下有少许轻微剧透,敏感者请跳过⬇️两段内容)
比如,”小孩子才分对错,大人只看利弊“(大意如此),在我看来显然就是韩寒对世俗的反讽。
比如,钟汉良站在山包上骄傲地说自己就是”旅行者二号“,虽然稍后用别人的嘴讽刺其是心灵鸡汤,但在我看来”旅行者二号“这段却是韩寒全片用情最深之处,也是最用心的表达之一。
———————
所以,《后会无期》有一种只属于自己的与观众交流和沟通的方式。
我喜欢这部电影,第二点,这的确是一部喜剧。
我并不在乎它是否是Woody Allen式的喜剧,刚好前一天晚上我刚看完《爱在罗马》,全片会心笑到尾,这个老头四十多年,每年一部,从来不迟到,我也看了二十多部了,已经习惯了他的幽默方式。
《后会无期》只是韩寒第一部电影长片,但幽默的方式显然是熟悉的,或许他第一次尝试从文字气质转换成光影和对白,还并不熟练,但全片他仅有的两次手势出演(被门夹断伸出中指的手和从碗里夹鸡蛋的手都是韩寒本人亲自出演),其中幽默的意味,我认为是他全片最清晰的幽默标签,也是文字转换成影像,比较完整的保留的韩寒的表达个人风格。
因为这两处细节,是独立于台词(念白)表达之外的,对于一个处女作导演,这应该算亮点。
韩寒文字有自己的幽默方式,韩寒的电影的幽默方式是什么,只通过一部电影比较难总结,所以期待韩寒下一部电影长片。
一个导演的风格只有通过作品的积累逐渐形成,一部《后会无期》并不能确定其风格,但确定的是,他电影叙事风格和幽默气质跟他的文字风格是匹配的。
《后会无期》的叙事是段落式的,外在类型是公路片,这是一种处女作导演藏拙的好选择。
因为公路片并不见得非得是类似《无人区》或者《泰囧》一样,向好莱坞类型化叙事学习后的产物,公路片也有《逍遥骑士》这种”形散神不散“的范例。
在我看来,《后会无期》是一部从”自我表达“出发的电影,然后配上适合的叙事方式和需要的演员。
这种自我表达是模糊、不清晰,也是有野心,精于设计的,它不同于简单机械的为年轻一代造梦,不同于纸片般无厘头喊着”追求梦想“的口号,也不同于脱掉底裤都觉得还不够舍得自己用力的去反讽成功学,《后会无期》只是韩寒有了一个机会,尝试拉着银幕前的观众一起,就表达了一件事——我想跟这个世界谈谈。
谈什么都可以:谈何去何从,谈如何努力向上,谈没什么本事的人该怎么谋生,谈理想主义,更重要的是谈我们如何该与过去的自己告白和告别。
我个人以为,这是眼下的年轻人值得去思考的问题。
所以,本质上,《后会无期》是一部论文电影,一篇表面胡扯蛋骨子里很严肃的论文,马达加斯加这种角色出来就是负责调味的。
几个桥段中,袁泉整场戏电影感我认为是最强的,故事最完整,电影的表达最充分,结果就是给人印象最深,演员选择非常正确。
显然全片所有演员中,袁泉是最会演戏的一位,但这段关于“克制”的故事,韩寒用非常克制的影像,记录了袁泉克制却准确的表演,这段戏没拍的那么花哨,我觉得如果不是精心设计过,盲打误撞也算直觉反应吧。
相对糟糕的是陈乔恩段落,拍片场流于表面,可能是导演缺乏片场经验积累,车墩真成了景片儿,直接导致陈乔恩这段在影片结束后,我几乎不记得什么了。
贾璋珂的表演非常准确,或许是因为他最清楚韩寒的表达。
电影音乐的选取事关一个导演的品味,选择了小林武史,基本就没有什么犯错的机会了。
所以这部电影会让耳朵比较舒服。
我并不在乎是否所有的作家都有电影梦。
我关心的是,现在的中国电影处在营销大于创作本身阶段,也就是只要你有足够市场影响力,你就可以去拍电影,因为电影其实从来不是什么高深的艺术。
当然一部电影最终是否好看,是否能打动人,这个的确是是需要点天赋和经验积累的。
现在进入电影行业门槛是最低的时候,有人或许担心这是眼下国产电影质量直线下滑的主要原因,资本疯狂追逐任何能带来市场回报的电影投资机会,由此导致电影创作权力制衡机制被打破,某种程度进一步助推了中国电影整体品质的急速下滑。
但我却并担心,借用一句范冰冰自我勉励的一句话:
中国电影想要实现多大的反弹,就得能经得起多狠的下滑。——这还没跌到底呢,不急。
市场越开放,机会越多,泥沙俱下,但正因如此,大浪才能有去淘沙的机会。
至少眼下几部国产新片中,《后会无期》是国内年轻人值得去看去思考的一部电影,除了那句”包夜包啥“的调侃台词之外,无毒无害,尤为难得。
所以,所谓的现在”谁都能拍电影“,我怎么看也不是一件”坏事情“。
中国电影,现在需要各种可能,我并不在乎电影导演是不是必须要电影科班出身,只要自己勤努力,能自己创造机会,能组合资源让自己干电影,有什么不好。
不要怕锅里又多了几只青蛙,没准哪一只有独门铁头功,就能顶破锅盖呢?
听着或许有点理想主义,谁叫我最大的梦想就是赢取一张追随旅行者一号的单程船票呢?

流氓本色!
年轻的布尔什维克
没有看过韩寒的书,电影当成故事倒是不难看。
可以想一想的点还蛮多的。大仁哥演技+1
不过旅行者2号竟然是个大骗子,韩导这是在针砭时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