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Z中国的航空发展史!

贱人

http://bbs.tianya.cn/post-worldlook-488074-1.shtml

(一)五岳派的前世今生—引子

  笔者所说的五岳派不是金庸老生笔下的武林名门正派。笔者要谈的是中国的航空工业系统,他们喜欢用"秦岭”、"太行“、"泰山”命名自己的航空发动机产品,再加上现任掌门人林左鸣江湖人称"左掌门”,因此得了这五岳派的封号。左掌门可是家大业大,手下好几家大学,十数家科研院所,上百家工厂企业,站出呼喇喇一大帮子,虽说武功比不上西帝北丐那几个绝顶高手,但也是江湖大派,威风八面、威震一方。
  莱特兄弟1903年开着装上发动机的木制风筝飞上蓝天的时侯,我大清正值风雨飘摇之时,马上就要歇菜了,脑子里想的都是些"多难兴邦"的大事,自然没有那份儿"航空兴国"的闲情逸致。
  先总统空一格常凯申公纵横大陆二十余载,毕竟在东洋留过学,再加上娶了个中国脸美国心、汉语勉强能说、善于用英文思考的老婆,凯公对现代高科技还是心向往之的,人早在1946年就拨款80美元(其实是46年的10万法币,折合80美元)外加一座教堂去研究原子弹了,思想上和日记上可是领先毛泽东这些土蹩很多年的。
  于是凯夫人美玲亲自出马,揣着2000万美元,亲自去美国买飞机,截至1937年抗战爆发,总共采购了300来架各式飞机,然后聘请美国顾问,招募青年才俊,人称凯夫人为"中国空军之母",伊言必称"我的空军",颇为得意。不要以为300架飞机很多哦,那不是数亿美元一架的F22,主要机型是霍克II型战斗机,一种双层机翼、螺旋桨动力的小型战斗机,在那个以零部件标准化为基础的流水线机械化大生产的时代,飞机的月产量要是不弄个万儿八千的,你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美国在二战期间共生产了二十万架飞机,苏联在二战期间飞机的月产量曾经高达20000架,日本鬼子二战期间也生产了6万多架各式飞机。
  凯公的账房先生,凯夫人的兄长,同样是中文勉强能讲,擅长英文思想,笔记公文全用英文的经济学专家、财政部长宋子文后来给自己的妹妹算了一笔账,说飞机那是高科技的玩意,更新换代极快,跟现在的CPU换代的速度差不多,你现在买了飞机,过不了几年就落后了,还得再买新的;咱要是把买飞机的钱存进美国的银行,等用得着的时候,咱买最先进的飞机,这期间咱还可以吃利息,何乐而不为呢? 于是凯夫人深以为然,遂断了继续扩大机队规模的心思。现有的两三百架飞机逢年过节、迎来送往的时候出来露露脸,感觉足够了。
  结果人算不如天算,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凯公没读完的日本士官学校的校长、老师加同学、校友、前辈率大队人马进攻中国,中国空军虽说英勇顽强,但好汉难敌四手,架不住对方装备质量的优势和数量上的绝对优势,在淞沪、杭州湾、南京、武汉等地与日本空军空战数次之后,基本上就所剩无几了。直到1941年陈纳德率领美国志愿航空队来华,中国的天空就是日本人的天下,日本人想轰炸哪里就轰炸哪里,根本无法做任何有效的抵抗。当然美国人也不是那么好伺候,高薪厚禄不说,还得小心谨慎地当大爷一样伺候着,逢年过节还要派太太小姐姨太太们陪着跳舞玩儿乐,直到美国空军在汉口闹出"景明大楼集体强奸名媛案"的高潮大戏。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抗美援朝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中国航空工业开始起步,在随后的几十年间经历了各种风风雨雨,喜怒哀乐。笔者准备在随后的几篇帖子里八一八航空工业系统中的主要的院校、研究所、工厂企业。纯粹都是闲谈野史,中间涉及到任何人物事件,都不保证其真实性,有心人请勿对号入座。
  (二)五岳派的前世今生—高校篇
  "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是人才",其实不光二十一世纪,自古以来最重要的就是人才。要聊中国的航空工业,就不能不提航空口的几所大学,尤其是北航、南航、西工大三家,在航空系统的科研院所工厂企业中,毕业于这三家大学的,那是绝对的主力。虽说现在航空部没了,三所大学的拨款从工信部和地方上拿,但"左盟主"来了还是要净水泼街、黄土垫道的,毕竟科研经费还是要从"左盟主"手里拿的。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集中力量办大事,1951年开始搞大规模的院系调整,把清华大学、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前身)、西北工学院和厦门大学的航空系合并,成立了清华大学航空系。1952年又调整了一次,以清华航空系为基础,加上其它几所大学的航空系,成立了专门的航空大学: 北京航空学院(1988年才改名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由于院系调整,很多人高考时进的是这个大学门儿,毕业时出的却是另一个大学的门儿。比如,歼轰七"飞豹"的总设计师陈一坚,1949年考上的是厦门大学的航空系,1952年毕业时拿的却是清华的毕业证。
  北航和清华的渊源极深,神舟五号的总设计师戚发轫,考上的是清华大学的航空系,毕业时却拿了个北航的毕业证。要搁现在,很多人都不愿意,但那个年代不讲究这个。不过这样也有好处,清华、北航都承认他们是校友。
  北京有很多大院儿,北航占了整整一个街区(block),面积不小,也算是个大院儿了。王岐山当北京市长的时候,对这些大院儿恨的牙痒痒,总是想修路从这些大院中穿过去,但这些大院都不好惹,最后修路的事儿还是不了了之了。
  北航在学院路上,不远就是西土城路上的北京电影学院,每年北电报名发榜的时候去看美女,从北航走路去就行了。
  北航院子里有个航空馆,规模虽然不如小汤山航空博物馆,但也有不少好东西,以前去北京出差,有时间总要去看看。印象比较深的是展馆里有架八爷的木质模型,院子里有架英国产鹞式垂直起降战斗机,八十年代和西方合伙对抗前苏联,与英国关系不错,曾经想买70-80架鹞式战斗机外加生产线,有人说英国人死活不卖生产线,也有人说是因为中国没钱,或许是两种原因都有,总之这个事儿黄了,但是用一架拉-9式苏联战斗机与英国帝国战争博物馆换来一架鹞式战斗机实物,北航肯定进行了相关研究,以后要是搞自己的垂直起降战机,也不是一点儿基础都没有。航空馆里另一件儿好东西是美国产P-61B,绰号黑寡妇,目前世界上仅存有两架,一架在美国的俄亥俄州空军博物馆,另一架就是北航这架。P-61抗战期间在中国立过不少战功,这架P-61曾经在四川大学航空系做教材使用,后来院系调整,最后落在了北航手里。听说2008年北航修了新的航空馆,不知道完工没有。
  据说北航现在有17位院士: 比如搞发动机的陈懋章、刘大响,搞空气动力学的李椿萱,搞惯性导航的冯培德,搞材料的杜善义、徐惠彬,搞信号的张彦仲。发明沙丘驻涡火焰稳定器的高歌一直没评上院士,估计也该退休了。貌似北航现任校长和前任校长都是码农出身,鼓捣计算机的,希望以后空气动力、隐身技术提高以后,北航能有个搞飞机的校长。
  北航也有自己设计的飞机: 蜜蜂系列,比如“蜜蜂”-3C飞机是北航研制的双座超轻型飞机,上单翼、半封闭座舱、正常式尾翼、前三点固定式起落架、三轴操纵系统,价格只有20万至30万,比一辆好点儿的汽车还便宜。等中国开放低空的事儿搞定了,河友们不放买一架玩儿玩。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南航创建于1952年,一开始叫南京航空工业专科学校,1956年被列为八大国防工业重点院校之一,并更名为南京航空学院,直到1993年改名为大学。
  南航的老校区在明故宫遗址上,明故宫没剩下什么建筑了,只剩下午朝门的一段城墙。南航在南京老城的城墙里面,当年出了中山门就是郊区了。所以,以前和华东工学院(原兵器工业部所属大学)的同学吹牛聊天,总是以"你们住郊区,我们在市区"踩得对方无言以对。从南航步行十几分钟,出了中山门,城墙根下有一个挺大的湖,叫前湖,曾经是夏天游泳的好去处,但是后来养鱼的农民在里面加鸡粪,水质变差了,让喜欢游泳的同学愤恨了一阵,于是只好多走一段落,去半山腰上的紫霞湖游泳,虽然水面小很多,但水质很好。前几年去南京,前湖和紫霞湖都改造成了公园,怕是不让游泳了吧。前湖旁边是孙权墓,满山的梅花,叫做梅花山,过完寒假开学,正是梅花盛开的日子,天公往往作美,再下上一场雪,"踏雪寻梅"便是寒假后例行的节目。
  南京是民国故都,大学很多,再加上是南京军区所在地,军事相关的院校就有一大批。上学时最喜欢干的事就是到新街口的马路边上看过路的女兵,制服诱惑的魅力令人终生难忘。
  南航的旁边儿就是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当年躺在南航的宿舍里就能听见隔壁通信工程学院的熄灯号和起床号声。南航的对面还有一所海军指挥学院,以前南航新生军训完阅兵的时候,总是请海指的将军(印象中校长是个少将)来检阅,学生们虽然没当过兵,但被真正的将军检阅一回也可以当成以后吹牛的资本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南航曾经设计了一架超轻型飞机"旅游者号",在南航机械厂实习时,看到过停在院子里的旅游者号,全玻璃钢结构的小飞机,鸭式气动布局,所以中国第一架鸭式布局的飞机还真不是歼十哦,嘿嘿。南航在无人机方面颇有建树,最早是长空一号无人机,曾经是南航的骄傲,那时新生的录取通知书上印着的就是长空一号。这些年,南航发展出了一系列的各种用途的无人机,想必也培养出了一大批无人机设计领域的牛人。

  西北工业大学
  西工大地处陕西西安,在读大学要去"天南海北"(天津、南京、上海、北京)的时代,西安并不是学子最喜欢去的地方。很多人对西工大不甚了解,甚至只知道西安交大,不知到西工大。但在五岳派的地位,西工大堪比华山派的风清扬,武功深不可测。
  在笔者搜集到的国产各型飞机的总师、副总师共18人的名单中,出自西工大的有9位,占了半壁江山,由此可见西工大在中国航空工业界的影响力。
  下面这个名单是笔者从各种公开的新闻中搜集到的不甚完整的名单,欢迎各位河友补充。

  宋文骢(歼10总设计师),1960年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

  陈一坚(歼轰七"飞豹"总设计师),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系;

  顾诵芬(歼八总设计师),195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

  杨伟(歼20总设计师),1985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空气动力学与飞行力学专业;

  李守泽(KJ-2000预警机总负责人),1983年西北工业大学飞机设计专业毕业;

  唐长红(歼轰-7A战斗轰炸机"飞豹"总师),1982年西北工业大学空气动力学专业毕业;

  欧阳绍修(运八总设计师,KJ-200预警机总师),1978年西北工业大学导弹飞行力学专业毕业;

  吕海(新舟60总设计师),1986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航空机械制造专业,1997获得西北工业大学飞机设计专业硕士学位;

  孙聪(歼-11系列飞机总师),1983年7月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杨风田(歼-8D/F总师),1964年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空军工程系;

  方锦星(歼-7系列飞机总师),成飞副总工程师,1968年毕业于南京航空学院航空自动器专业;

  周振国(轰-6H总师),1982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雷达与导航专业,2001年获得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工程硕士学位;

  石屏(教-8教练机总师),洪都总设计师,1956年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徐朝梁(直-8直升机总师),直升机所副总师,1987年7月毕业于南京航空学院直升机设计专业;

  李家云(中航工业直升机所副总设计师),身兼直8海军型、直11及AC311直升机总师,1986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

  吴希明(武直十总设计师),1984年毕业于南京航空学院直升机设计专业;

  王希豹(直-9直升机总师),1990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仪表与测试专业;

  张继高(歼-10副总师) ,611所副总师,1982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硕士,北航博士;
  有人说: "你不识数! 我数的明明只有7位"。没错,从西工大毕业或者在西工大拿过硕士博士学位的只有7位,但是我把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毕业的宋文骢和杨风田两位也算进取了,为什么呢? 那就要从西工大的历史谈起了。
  西工大最初是1957年由西北工学院和西安航空学院合并而成的,而西安航空学院则是上海交大、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的航空系合并组建后内迁的。1970年哈军工的空军工程系整体并入了西工大。看到没? 严格地说,顾诵芬这个上海交大毕业的都可以算成西工大的,我还少数了呢!

贱人
从天涯上转载过来的,不过只有一部分,后面还太监了,那位哥们手里有完整的,最开始也应该是发在一个论坛的,里面有“河友们”的意思,不知道那个论坛
AYD
西西河
贱人 #2
从天涯上转载过来的,不过只有一部分,后面还太监了,那位哥们手里有完整的,最开始也应该是发在一个论坛的,里面有“河友们”的意思,不知道那个论坛

事究竟、度无极、到彼岸 http://bbs.openlab.net.cn/blogs/ayd/default.aspx
贱人
这个贴子是不是没写完?你有原贴没
AYD #3
西西河
AYD
http://bbs.tianya.cn/post-worldlook-511240-1.shtml
这个全一些。
贱人 #4
这个贴子是不是没写完?你有原贴没

事究竟、度无极、到彼岸 http://bbs.openlab.net.cn/blogs/ayd/default.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