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恶二元论如何隐寓着同一

圣·奥古斯丁是基督教教父哲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母亲是基督徒,上学期间,他改信了善恶二元神论的摩尼教。后在米兰主教安布罗斯的教导下重新皈依了基督教。致其信仰转变的重要的因素之一便是如何解释人世间恶的根源(《忏悔录》)。
很多古老宗教都有善恶二元论的特征,如摩尼教就以光明、黑暗二神的争斗解释世界的运行。关于恶的起源问题亦一直困绕着基督教哲学家:造物主是否和如何对世界上的恶负责呢?
福柯对中世纪的愚人船进行过考察,其特征是将疯人放入大海任其漂泊。但它的意义是双重的:愚人船同时也是宗教朝圣的路径。人们在愚人船上欢庆他们通向神域的秘仪之旅;这种对立的统一性(不容于人群的异地与个人所向往之乡)也可见于古代雅典的“贝壳放逐法”,即通过贝壳投票的形式放逐“过于优秀之人”,“惩罚”同时意味着最高的荣誉。我们在这里可以看到二元对立如何达到同一的模糊路径。福柯对前现代结构的诉求似乎暗示了一个推论结果,即祁克果在《现时代》中所阐释的:僵化的社会意味着随处可见的对立,它们之间因为不再发生关系而间隔着抽象的虚无,意识形态用非此即彼的伦理,让人们冷漠的对视着,并被“整体性”牢牢控制。
二元同一也反映在东方智慧中,譬如道学和印度教。后者所崇拜的大梵天兼具最高的毁灭性和创造力(我在印尼碰到的印度教朋友把这解释成“不破不立,破旧立新”)。终极的毁灭性意味着终极的死亡,终极的创造力意味着终极的新生。我们这些有限的生命又如何领悟这种超越一般经验的终极性呢?佛教于是讲求真死与假死之分。假死是肉体朽坏,灵魂重入轮回之道;真死乃涅盘,跳出轮回获新生。新生者根本越出了善恶的视阈。
虽然讲越出,但不是取消伦理价值,而是越出了价值两端点所对立相成的平面。因为只要还未达成顿悟—越出,行善和思考便不能完全消除心中的妄念与障蔽。显然,所有的宗教都须探求诠释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分、合—即如何“越出”那必然越出的既有价值;只有在这种分与合的缠斗中,真正有力量的信仰才能上升;那些在这个时段有幸受益于这种力量的人成为圣贤或“有福的人”,但当浪潮退去后,留下的信条重新又附着在整体性的价值外壳上,成为下一个有待“越出”的意识形态—因为人群总是需要一个价值外壳提供给他们安全感的(我在《你配做反基督者么?》中谈到过)。以基督教为例:当罗马的爱国精神开始消退和虚伪化,希腊的智慧被“玄学鬼”所垄断,朴素的基督教信仰便起来“灭绝智慧人的智慧”;当公教会成为封建主义“道德政治化”的代言人时,路德就起来拆毁天主教教理权威的“三道屏障”;当黑格尔的理性神学被用来维护国家主义(国家教会)的时候,祁克果人就用个人的存在体验追求纯粹的信仰。
前面所说的“不容于人群的异地与个人所向往之乡”,是个人在其生活着的伦理环境中,通过道德实践,克服历史中形成的客观的“道德谱系”,所通向的彼岸。下一节,我以俄底蒲斯为例,探寻他是如何“站在善恶之彼岸”的。这个悲剧的创造者与愚人船之福柯、贝壳放逐的陪审团有相同的旨趣。
(未完成,待续)
很多古老宗教都有善恶二元论的特征,如摩尼教就以光明、黑暗二神的争斗解释世界的运行。关于恶的起源问题亦一直困绕着基督教哲学家:造物主是否和如何对世界上的恶负责呢?
福柯对中世纪的愚人船进行过考察,其特征是将疯人放入大海任其漂泊。但它的意义是双重的:愚人船同时也是宗教朝圣的路径。人们在愚人船上欢庆他们通向神域的秘仪之旅;这种对立的统一性(不容于人群的异地与个人所向往之乡)也可见于古代雅典的“贝壳放逐法”,即通过贝壳投票的形式放逐“过于优秀之人”,“惩罚”同时意味着最高的荣誉。我们在这里可以看到二元对立如何达到同一的模糊路径。福柯对前现代结构的诉求似乎暗示了一个推论结果,即祁克果在《现时代》中所阐释的:僵化的社会意味着随处可见的对立,它们之间因为不再发生关系而间隔着抽象的虚无,意识形态用非此即彼的伦理,让人们冷漠的对视着,并被“整体性”牢牢控制。
二元同一也反映在东方智慧中,譬如道学和印度教。后者所崇拜的大梵天兼具最高的毁灭性和创造力(我在印尼碰到的印度教朋友把这解释成“不破不立,破旧立新”)。终极的毁灭性意味着终极的死亡,终极的创造力意味着终极的新生。我们这些有限的生命又如何领悟这种超越一般经验的终极性呢?佛教于是讲求真死与假死之分。假死是肉体朽坏,灵魂重入轮回之道;真死乃涅盘,跳出轮回获新生。新生者根本越出了善恶的视阈。
虽然讲越出,但不是取消伦理价值,而是越出了价值两端点所对立相成的平面。因为只要还未达成顿悟—越出,行善和思考便不能完全消除心中的妄念与障蔽。显然,所有的宗教都须探求诠释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分、合—即如何“越出”那必然越出的既有价值;只有在这种分与合的缠斗中,真正有力量的信仰才能上升;那些在这个时段有幸受益于这种力量的人成为圣贤或“有福的人”,但当浪潮退去后,留下的信条重新又附着在整体性的价值外壳上,成为下一个有待“越出”的意识形态—因为人群总是需要一个价值外壳提供给他们安全感的(我在《你配做反基督者么?》中谈到过)。以基督教为例:当罗马的爱国精神开始消退和虚伪化,希腊的智慧被“玄学鬼”所垄断,朴素的基督教信仰便起来“灭绝智慧人的智慧”;当公教会成为封建主义“道德政治化”的代言人时,路德就起来拆毁天主教教理权威的“三道屏障”;当黑格尔的理性神学被用来维护国家主义(国家教会)的时候,祁克果人就用个人的存在体验追求纯粹的信仰。
前面所说的“不容于人群的异地与个人所向往之乡”,是个人在其生活着的伦理环境中,通过道德实践,克服历史中形成的客观的“道德谱系”,所通向的彼岸。下一节,我以俄底蒲斯为例,探寻他是如何“站在善恶之彼岸”的。这个悲剧的创造者与愚人船之福柯、贝壳放逐的陪审团有相同的旨趣。
(未完成,待续)
和过去说再见
未来还没有出现
但我仍会骄傲的飞翔
哪怕海水淹没了地平线
而我只是太平洋上的一只孤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