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工大历届领导(OL整理版)

老白_




















































李书田

国立西北工学院筹备委员会主任(1938~1939)
赖琏

国立西北工学院院长(1939~1944)
潘承孝

国立西北工学院院长(1944~1949)
蒋崇景

西北工学院院务委员主任(1949~1950)
田鸿滨

西北工学院院长(1950~1956)
邓旭初

华东航空学院院务委员会副主任(1953)
党总支书记(1953~1954)
寿松涛

华东航空学院院长、党委书记(1953~1956)
西安航空学院院长、党委书记(1956~1957)
西北工业大学校长、党委第二书记、副书记(1958~1967)
范绪箕

华东航空学院筹备组负责人(1952~1953)
院务委员会主任(1956)
王维棋

西北工学院党委书记(1954~1956)
副院长(1955~1957)
西北工业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1958~1966)
季文美

西安航空学院副院长(1956~1957)
西北工业大学副校长(1978~1982)
校长(1982~1984)名誉校长
刘海滨

西安工学院院长、党委书记(1956~1957)
西北工业大学党委第一书记、书记(1958~1967)
第一副书记、书记(1973~1982)
林星

西北工业大学副校长(1978~1992)
党委副书记(1975~1982)书记(1982~1984)
王恒

西北工业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1978~1982)
周延海

西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1984~1988)
傅恒志

西北工业大学校长(1984~1992)
李保义

西北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1984~1988)书记(1988~2001)
戴冠中

西北工业大学校长(1992~2001)

现任西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


叶金福同志生于1947年,汉族,教授,中共十六大代表、第十届陕西省委委员。1970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先后任中国南方航空动力集团公司生产处处长、副总经理,中国航空发动机总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综合计划局副局长,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资产经营管理局局长,国防科工委系统工程三司司长,2001年3月任西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副部长级),2002年1月兼任西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院长。


现任西北工业大学校长:




姜澄宇同志生于1947年,汉族,教授,博士生导师。1988年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博士学位。先后任南航机械工程系系主任、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党委书记、 党委书记兼校长,2001年3月任西北工业大学校长(副部长级),2001年10月兼任西北工业大学研究生院院长。




 


以上资料引自西工大网站.


下面资料来自网络:


  李书田(1900—1988)字耕砚,1900年2月10日出生于很北省昌黎。1917年考入北洋大学预科,1923年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北洋大学土木系。1923年赴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院继续攻读土木工程专业,1926年获得博士学位。1927年回国后,应聘为母校教授。1930年就任唐山交通大学铁道学院院长;1932年重回北洋任北洋工学院院长,1935年创办研究院,开创了研究生的教育培养。抗战其间先后执掌西北联大、西北工学院、西昌技艺专科学校、贵阳理工学院、贵州大学、北洋西京分院等6所院校。1943年曾任黄河水利委员会副主任,抗战胜利,1946年春率学生回天津复校,李书田被任命为北洋大学工学院院长。1949年赴美,当过工程师、教授,他是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的正会员、美国土木工程协会正会员、美国A.A.协会正会员。后在美国创办世界开明大学。他是我国著名的高等教育专家,毕生献给了他所热爱的教育事业。1988年在美逝世。


  赖琏,字景瑚,笔名觉仙。福建永安人,生于1900年。 1919年毕业于雅礼大学预科,同年7月,赴美留学,入伊利诺大学,习机械工程。 1924年毕业后,于密西根州底特律福特汽车公司,研究汽车
制造及工业管理后应程天放之邀,赴加拿大主持《醒华日报》,并在多伦多大学选修政治经济学。 1925年再度到美国,入康奈尔大学研究院,于次兼宣传部部长。1932年起历任南京市政府秘书长、财政局长、连云港市市长。1935年去职,当选为国民党第五届候补中央执行委员(1937年递补)。1936年12月派为湖南省党部特派员。1939年3月后,任西北工学院代院长。 1942年10月21日被任命为西北大学校长,1944年8月1日免去校长职务,赴重庆任教育部常务次长。 1945年5月,当选为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7月调任中央执行委员会海外部副部长。1946年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同年11月当选为制宪国民大会代表。1948年当选为第一届立法委员、立法院侨务委员会委员;同年5月,赴美国。 1949年起在新泽西州乔经柯特大学执教3年。在此期间,创办《华美通讯社》、《华美日报》。 1953年入联合国秘书处,任中文组主任。1967年退休,应台北《中国时报》之邀,为国际问题专栏撰稿。1978年定居台湾,受聘为"总统府"国策顾问。1983年8月13日逝世。


  潘承孝,字永言,1897年生于江苏省苏州市。父亲潘志憘生于1876年,自幼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学习英语,思想比较先进。1903年东渡日本,受秋瑾的影响,返国参加革命活动。秋瑾被害后,重返日本,抱振兴江苏丝业之志攻读蚕桑科。1908年回国,居天津从事工商实业。
  潘承孝的小学和初中在苏州度过。1912年转到北京汇文中学,1915年考入唐山工业专门学校。1921年以机械系第一名的优秀成绩毕业,被交通部保送官费留学美国(唐校为交通部所办)。
  当时的唐山工业学校是国内外知名的学府,美国大学均承认其学历,毕业生可直接进入研究生院学习。潘承孝认为美国学校不仅是设备条件好,而且有不少课程在国内大学里尚未开设。于是到康乃尔大学(Cornell Unirersity)后,不是迳直进入研究生院,而是要求到机械系四年级学习,选修了几门国内尚未开设的专业课程。1923年毕业后,他到著名工厂阿列斯-查尔麦(Allis-chalmer)做工,汲取工厂实际知识。1924年夏转入威斯康新大学研究生院,以蒸汽动力厂为主题,金相热处理为副题,攻读硕士学位。1925年夏通过答辩获得硕士学位。官费留学三年期满后又延长一年到赫泼汽车厂(Huppmobile)做工,以广见识。
  1927年2月学成回国。按当时规定,官费留学生回国后应向派出部门报到听候任用。但当时正值军阀混战,北洋政府无暇顾及。潘承孝在等候期间,直隶公立工业专门学校邀请他“帮帮忙,担任几节课”。就在这样一个偶然的机遇,使他从此进入了教育界,把毕生精力献给了教育事业。
  1927年8月去沈阳,先后在冯庸大学、东北大学任教。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被迫入关,到北平大学工学院任教,兼机械系主任。主讲内燃机学、汽车学、汽轮机学等课,是我国最早讲授这些课程的教授之一。
  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和北洋工学院奉令集中西安,成立西北临时大学,不久南迁陕西城固。1938年临时大学解散。北平大学工学院、北洋工学院和迁往抗日后方的焦作工学院、东北大学工学院合并,在城固成立国立西北工学院。当时该院是抗战后方实力雄厚、设置工科专业最多的一所高等学府。从1938年西北工学院成立起,潘承孝先后担任机械系主任、教务主任,1944年1月任院长。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他为迁校、建设新校经费奔走于西安、南京之间,最后在咸阳找到新校址开了课。潘承孝在西北的10年中,工作繁重,心力交瘁,贫血严重,于1948年秋辞去院长职务,回天津居家养病,就近接受北洋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教授之聘。1951年全国院系调整,北洋大学与河北工学院合并成立天津大学,潘承孝担任教务长,创办了天津大学的内燃机专业和实验室;并积极向天津市建议与天津大学合办天津内燃机研究所,开展内燃机的科研工作。
  1958年春河北省恢复河北工学院,任命潘承孝为院长,发挥了他多年的办学经验,为新的工学院制定了切合河北省需要的系和专业的发展规划,其中也有内燃机专业。经30年的努力,领导的重视,这所工学院已是省的重点院校之一。1983年11月,潘承孝87岁,经中央批准他为名誉院长。
  潘承孝为我国的高等工业教育事业奋斗了60余年,培养了大批机械工程英才,真是桃李满天下。如今已逾耄耋之年,仍在兢兢业业地一心扑在事业上,恪尽职守。
  潘承孝不仅是一位专家学者,由于他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又是一位社会活动家、忠诚的参政者。历任天津市人民代表大会一届代表,河北省人民代表大会第二届至第七届代表和第五届、第六届常委、副主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届至第六届代表,天津市和河北省政协第二届和第三届委员,全国政协第二届委员。自1952年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后,历任民进天津市委第一届和第二届副主委、第三届主委,民进河北省委主委、顾问、名誉主委,民进中央委员、常委和参议委员会副主任;他还是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内燃机学会顾问,中国汽车学会名誉理事长,河北省和天津市机械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

  潘承孝,字永言,1897年生于江苏省苏州市。父亲潘志憘生于1876年,自幼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学习英语,思想比较先进。1903年东渡日本,受秋瑾的影响,返国参加革命活动。秋瑾被害后,重返日本,抱振兴江苏丝业之志攻读蚕桑科。1908年回国,居天津从事工商实业。
  潘承孝的小学和初中在苏州度过。1912年转到北京汇文中学,1915年考入唐山工业专门学校。1921年以机械系第一名的优秀成绩毕业,被交通部保送官费留学美国(唐校为交通部所办)。
  当时的唐山工业学校是国内外知名的学府,美国大学均承认其学历,毕业生可直接进入研究生院学习。潘承孝认为美国学校不仅是设备条件好,而且有不少课程在国内大学里尚未开设。于是到康乃尔大学(Cornell Unirersity)后,不是迳直进入研究生院,而是要求到机械系四年级学习,选修了几门国内尚未开设的专业课程。1923年毕业后,他到著名工厂阿列斯-查尔麦(Allis-chalmer)做工,汲取工厂实际知识。1924年夏转入威斯康新大学研究生院,以蒸汽动力厂为主题,金相热处理为副题,攻读硕士学位。1925年夏通过答辩获得硕士学位。官费留学三年期满后又延长一年到赫泼汽车厂(Huppmobile)做工,以广见识。
  1927年2月学成回国。按当时规定,官费留学生回国后应向派出部门报到听候任用。但当时正值军阀混战,北洋政府无暇顾及。潘承孝在等候期间,直隶公立工业专门学校邀请他“帮帮忙,担任几节课”。就在这样一个偶然的机遇,使他从此进入了教育界,把毕生精力献给了教育事业。
  1927年8月去沈阳,先后在冯庸大学、东北大学任教。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被迫入关,到北平大学工学院任教,兼机械系主任。主讲内燃机学、汽车学、汽轮机学等课,是我国最早讲授这些课程的教授之一。
  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和北洋工学院奉令集中西安,成立西北临时大学,不久南迁陕西城固。1938年临时大学解散。北平大学工学院、北洋工学院和迁往抗日后方的焦作工学院、东北大学工学院合并,在城固成立国立西北工学院。当时该院是抗战后方实力雄厚、设置工科专业最多的一所高等学府。从1938年西北工学院成立起,潘承孝先后担任机械系主任、教务主任,1944年1月任院长。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他为迁校、建设新校经费奔走于西安、南京之间,最后在咸阳找到新校址开了课。潘承孝在西北的10年中,工作繁重,心力交瘁,贫血严重,于1948年秋辞去院长职务,回天津居家养病,就近接受北洋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教授之聘。1951年全国院系调整,北洋大学与河北工学院合并成立天津大学,潘承孝担任教务长,创办了天津大学的内燃机专业和实验室;并积极向天津市建议与天津大学合办天津内燃机研究所,开展内燃机的科研工作。
  1958年春河北省恢复河北工学院,任命潘承孝为院长,发挥了他多年的办学经验,为新的工学院制定了切合河北省需要的系和专业的发展规划,其中也有内燃机专业。经30年的努力,领导的重视,这所工学院已是省的重点院校之一。1983年11月,潘承孝87岁,经中央批准他为名誉院长。
  潘承孝为我国的高等工业教育事业奋斗了60余年,培养了大批机械工程英才,真是桃李满天下。如今已逾耄耋之年,仍在兢兢业业地一心扑在事业上,恪尽职守。
  潘承孝不仅是一位专家学者,由于他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又是一位社会活动家、忠诚的参政者。历任天津市人民代表大会一届代表,河北省人民代表大会第二届至第七届代表和第五届、第六届常委、副主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届至第六届代表,天津市和河北省政协第二届和第三届委员,全国政协第二届委员。自1952年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后,历任民进天津市委第一届和第二届副主委、第三届主委,民进河北省委主委、顾问、名誉主委,民进中央委员、常委和参议委员会副主任;他还是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内燃机学会顾问,中国汽车学会名誉理事长,河北省和天津市机械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



   蒋崇景,未查到,请知道的补充.


 


 田鸿滨,未查到,请知道的补充.


 


  邓旭初 原名邓荣煦开平县赤坎护龙仁庆里人。1921年2月7日生于广州。少年时在广州国民大学附设初中毕业。即升入该校高中。1938年春任教于护龙新民小学。他组织本校学生到各地演街头剧。宣传抗日救亡道理。启发民众觉悟。随后。在同年5月。他由李锦波(又名李木子)介绍。经武汉北上。途中被匪徒截劫了旅费。囊无余物。历尽艰难困苦。徒步到达陕北栒县。入陕北公学分校三十二队,是年12月于陕北公学毕业后。到达皖南薪四军军部。任文化教员、青年干事。
  在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中,他英勇顽强。几度掩护同志撤退。突围时不幸受伤被俘。囚禁于敌一四四茂林伤兵医院。他在敌人的看押下。临危不惧。率先秘密串联广大伤员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并冒着生命的危险组织了多次越狱。在越狱后又历尽千辛万苦于同年12月回到到阜宁新四军军部。此后,单在新四军特务团历任政治指导员。宣传股长、参加攻占六合、天长的枣庄的战斗。
  1946年春。他受命去“起义”的汪伪淮海省省长兼徐州市长郝鹏举部做改造旧部队的工作。任政治主任。宣传科长。教官。在后来郝鹏举叛变时。他与其他同志一起进行了顽强的抵抗。荣立大功一次。
  其后。他先后在东滨海海防警备团。东兵团炮团。特纵炮四团任政治处主任。参加了解放上海和丹山群岛的战斗。
  1950年冬。任志愿军汽车八团长兼政委。他所在的团顶住敌方飞机的狂轰滥炸。始终担任东线最前面的艰巨任务。功勋卓著;被誉为“钢铁运输线”(曾拍成电影)。
  1952年底。转业到华东航空学院、任政治辅导处主任。
  1954年。他调至上海交通大学工作。他虚心好学。富有开拓精神。潜心致力于高校管理的研究和实际。成就显著。成为深谙学校管理的行家。他尊重、信任和关心知识分子。深受广大教职员工的拥戴。十年动乱中。他倍受迫害。被监督劳动。但仍不失革命意志。不屈从林彪“四人帮”的淫威。
  1977年春。他负责交通大学领导工作。被选为上海市第七、第八届人大代表。他主持领导工作后。面对十年动乱后千孔百疮的上海交大。以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坚韧不拔的毅力。解放思想。勇于改革。冲破阴力。为探索建立社会主义高校管理体制、领导上海交大进行了富有成功的改革实践。
  1978年。他认识到。高等教育要上去。重要关键是对学校管理体制进行全面改革。为使这一改革顺利进行。他逐步完成校方各级班子的调整。将一些勇于开创局面。年富力强的干部引进领导班子。从而使交大班子成为高校当时最年轻的班子之一。在人才交流上。他先后输出了五百余名教师、干部。使他们在新岗位上充分发挥了作用。他先后主持和领导了包括定编定员制订《教师工作规范》和《机关岗位责任制》。广泛开展对外技术服务。试发岗位津贴。改革工资制度等。开展对外技术服务。使学校大量技术成果。根据社会的需要很快转化为生产力。为经济建设作出贡献。在他的提议下。上海交大建立了“南洋教育基金集团”。与香港建立了我国高校第一家与港商合资是电脑公司。继而又在美国建立了公司。大大加快了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开发。创造了把学校、科研、生产、技术引进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的新形式。
  上海交大在经过全面管理改革。学校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成为全国名符其实的第一流大学。
  邓旭初认真贯彻祖国的教育方针。一直主持和领导着上海交通大学的管理改革。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为培养大批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作了重大的贡献。他从1978年起曾在报刊上陆续发表《我们是怎样进行学习管理改革的》、《改革必须触及管理体制》等论文多篇。具有独到见解。他是我国高教界知名人士。是高等学校管理改革的倡导者。


 








   寿松涛,幼名朝法,又名寿乐成、陈逸庵,诸暨同山丽坞底人。1917年秋,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在进步书刊和进步师生的影响下,开始信仰三民主义,参加了著名的“一师风潮”。毕业后至孝丰、上虞等地教书,改名寿松涛。1924年冬,回到诸暨乐安小学任教,常与中共党员钟子逸、何赤华等探讨中国社会问题,接受马克思主义学说。192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0月,与钟子逸一起,以国民党员的名义筹建国民党诸暨县党部,任组织部长。同年冬,又同钟子逸等在国民党诸暨县党部内成立了中共诸暨城区支部。1927年1月,在丽坞底建立诸暨第一个农村中共支部,其后组织农民协会,开展减租斗争,发动支援北伐军。3月,兼任诸暨农民运动人员养成所党代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遭当局通缉,回家乡坚持革命活动。五六月间,任中共诸暨南区区委委员。1928年初,中共诸暨县委调整,当选为县委书记。秋,领导西乡、南乡开展减租斗争,并取得胜利。冬,被选为中共浙江省委候补委员。1930年4月,党领导的诸暨农民暴动失败后,与张以民等在上海商议,秘密回诸组织第二次武装暴动,在白枫岭集中,成立了“诸义浦工农革命委员会”,任军事部长。失败后,辗转流亡于上海、广州、香港、淮阴等地。
    1936年秋,寿松涛抵西安,任《西京民报》发行部主任。1937年2月,遇毛泽民、钱之光、钱希均,始找到党组织。9月,赴南京、武汉八路军办事处,参加筹办《新华日报》,负责出版发行工作。1938年初,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被派赴敌后,开辟抗日民主根据地。9月,受武汉八路军办事处派遣前往豫东,在河南宋克宾部做统战工作,任该部第三总队政治部主任。1939年4月,任中共永城县委书  

记,着手创建豫皖苏边区第一个抗日民主政权——永城县政府,组建了永城抗日自卫军,任副司令兼参谋长。同 年冬,又奉命组建永城独立团,任团长兼政治委员。1942年冬,调任中共萧(县)宿(县)铜(山)县委书记兼萧铜总队政治委员。1944年7月底,奉命到华中局党校参加整风。
    1944年冬,党中央、华中局确定了向东南发展的战略方针。寿松涛奉命赴浙东开辟新区。1945年春,与新四军浙东游击队一部来到诸暨西部和富阳境内,根据浙东区党委的决定,负责在富春江以南和浙赣铁路以西的诸暨、浦江、富阳、萧山四县间的山岭地区创建新的根据地。他汇合地方党组织力量,于5月,组织中共路西县委和县政府,担任县委书记兼县长。经过三四个月的工作,很快建立了区、乡农民协会,扩建了县大队武装,使路西抗日根据地初具规模,成为浙东根据地向西发展的前哨阵地。
    抗战胜利后,寿松涛奉命北撤,重返豫皖苏,任华中军区第八军分区副政治委员。1946年2月,原华中八分区改称豫皖苏区第三军分区,寿松涛任第三军分区政治委员兼地委书记、中共豫皖苏区党委委员。    1948年11月,任地委三分区后勤支前总指挥,为淮海战役的胜利提供了有力的后勤支持。1949年3月,调任华北、华中南下干部队政治委员,随宋任穷南下接管城市。南京解放后,先后担任中共南京市委组织部长、江苏省交通厅长等职。1953年夏,调任华东航空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1955年,学院迁往西安,改名西安航空学院,仍任院长兼党委书记。1957年10月,西安航空学院与西北工学院合并为西北工业大学,任校长兼党委第二书记。1969年1月,在西安逝世。


 


 范绪箕,1914年1月5日出生于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满清政府选派的第一批留俄学生,学习铁路工程,回国后从事铁路技术工作,参加了由俄国支持的满洲里—绥芬河铁路的测量和修建工作。曾任中东铁路局局长,中苏理事会理事,是一位正直爱国的知识分子。童年的范绪箕受家庭影响,知晓国家富强非科学技术发展不可,读书尤为发奋。7岁入北京崇德中学附小,9岁即进崇德中学学习。1925年,随家迁往哈尔滨,进哈尔滨工业大学俄文预科班学习,1929年毕业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系。这所大学由俄国支持开办,教材用俄文,讲课亦用俄语。范绪箕于1935年毕业,获工程科学学士学位,同时他也精通了俄语。翌年,留学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攻读机械和航空工程,第2年获机械工程硕士学位,第三年获航空工程硕士学位,1940年在世界著名科学家冯·卡门(Theodore Von Kármán)指导下获航空工程博士学位。
  在美留学的5年,是范绪箕求知的重要时期。他的导师冯·卡门是本世纪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世界航空科学的泰斗,也是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博士导师。冯·卡门担任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航空研究生院院长期间,开创了辉煌兴旺的卡门年代。在学风上,他强调培养独立思考、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研究工作上,强调理论研究必须联系实验观察,而且受实验观测指导的原则,这些都对范绪箕起了很大的影响和启发作用。定期举行的学术报告会更使范绪箕眼界大开,大大拓宽了他的知识面。范绪箕还被学院拥有的大型风洞深深吸引,使他明白了风洞对发展航空科学的重要性。
  毕业后,范绪箕回国。但当他在上海走下船舱时,沦陷区的凄惨令他悲愤,也更坚定了他献身祖国科学事业的决心。他冒着生命危险,绕道香港,历尽干辛万苦,到当时已西迁遵义的浙江大学机械系任副教授。1942年应聘到航空研究院任研究员。1943年来到昆明,受聘于清华大学航空研究所任教授。1945年,范绪箕再次应聘为浙江大学教授,创建了浙江大学航空系并任系主任,主持建成了风洞实验室,主持制定了课程设置、教学大纲等。他是当时浙江大学活跃的年轻教授之一,思想倾向进步,痛恶当时的贪污腐化之风,挺身而出积极投入了反饥饿、反迫害斗争,深受广大青年教师和青年学生的尊重和爱戴。1949年杭州解放,范绪箕被浙江省军管会任命为浙江大学、英士大学、三江大学三校接管委员会委员。至1952年,范绪箕一直在浙江大学航空系任教,并兼任校总务长、校务委员会委员,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他办事民主,讲究原则,对课程精简、开展工读运动、校园建设和航空系的壮大发展等作出了贡献。1952年全国进行院系调整,成立华东航空学院(1956年迁西安,改名为西安航空学院,1957年又与西北工学院合并成立西北工业大学),范绪箕是筹备小组的召集人,他带领广大师生员工,克服重重困难,顺利完成了搬迁和安置工作,成功地创办了华东航空学院,先后任院务委员会主任兼教务长,副院长兼教务长。他还是院基本建设委员会主任、生产实习指导委员会主任、教材编写委员会委员。
  1956年,范绪箕被调到南京航空学院任副院长,主管教学、科研工作。在南京航空学院建院过程中,范绪箕贡献了他的聪明才智。他几乎忘却了时间,常常工作到深夜,他亲自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解决问题。他以丰富的办学经验,积极筹划专业设置,组织制定本科教学计划,对提高教学质量、师资队伍建设、培养研究生、开展科学研究、加强重点实验设备建设等,提出了既现实可行又具有远见的规划,并认真组织力量付诸实施,为南京航空学院的教学和科研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79年,范绪箕调上海交通大学任副校长,第二年任校长、校学术委员会主任,1984年起退居二线。他积极推行教育改革,活跃和深化了学校的教学、学术工作;提倡对交叉边缘学科的研究,组织了跨系的学科委员会;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成立了培养师资办公室,并亲自联系安排选送大批优秀青年教师、学生出国深造;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大大地推动了上海交通大学的对外工作。
  1956年,范绪箕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当时的华东航空学院起了很积极的鼓舞作用。他曾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他还是中国航空学会的发起人之一,任第一届常务理事,筹建成立了江苏省航空学会,任第一届理事长;中国力学学会第一、二届理事,上海力学学会第三届理事长。
  1955年范绪箕被定为一级教授。他长期奋斗在我国航空事业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岗位第一线,在诸多方面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王维棋,资料不足,请补充.


 


  季文美,1912年1月5日出生于浙江省义乌县偏僻的农村。幼年入村塾。1925年入金华中学,1928年毕业后入浙江大学附属高工电机科,一年后转入上海南洋中学。青年时代,受科学与民主思潮的影响,怀着读书救国的愿望,倾心于孙中山民主革命的建国宏图,认为国家要富强,必须振兴实业,倡导科学。1930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毕业后考取公费留学,赴意大利都灵大学攻读航空工程,1936年获博士学位。1937年回国,先后在江西南昌 飞机制造厂、四川南川飞机制造厂任工程师、支配课长、厂长佐理等职。为抗日战争急需,他积极投身仿制伊16驱逐机,1939年试制出第一架样机,并通过静力试验和试飞。当时工厂长期停工待料①,他不愿虚度时日,毅然应内迁重庆的交通大学之聘,于1942年去重庆任教,1944年任航空系主任。抗日战争胜利后,他随学校回到上海,1946年兼总务长。由于目睹当时政治腐败,民生凋敝,开始由爱国向民主进步的思想转变,和其他教授一起,积极支持学生民主运动②。
  1949年5月上海解放,他感到长期憧憬的理想终于有机会实现了。于是以满腔热情专心致力于新中国航空教育事业。1952年,上海交通大学、杭州浙江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三校的航空系,在南京合并成立华东航空学院,他由上海去南京任该院教授,先后兼任基础课教研室主任和副教务长。1956年华东航空学院迁校西安,改名西安航空学院。一年后,又与其他院校合并成为西北工业大学。他先后任西安航空学院副院长和西北工业大学教务长等职。1957年至1970年间,一系列的政治运动,使他多次受到冲击,几经坎坷。但他身处逆境志不移,始终恪尽职守,诲人不倦。1960年,他任学校基本理论研究委员会主任,组织30多名骨干教师开展基本理论研究,围绕振动、轨道、板壳、材料、高温结构强度、空气动力、精密工艺等十多个学科领域,汇集分析最新的科技信息,为以后大面积开展科学研究准备条件。1962年参加制定我国十年科学发展规划,他草拟了非线性振动学科的发展规划。1979年起,他先后任西北工业大学副校长、代校长、校长、名誉校长等职。198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季文美是我国最早的研究生导师之一,他主持开办了研究生班,并亲自为研究生和青年教师讲授非线性振动等课程。他是我国第一批博士生导师,截止1992年,先后招收了15名博士生,6名已毕业取得博士学位,有2名获洪堡奖学金,1名获霍英东青年教师奖。
  自1957年起,季文美任中国力学学会常务理事,1982—1986年任副理事长。1983—1993年任中国航空学会理事长。1984 —1992年任国际航空科学理事会学术委员会委员,1992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航空科学第18届大会由他主持开幕式。由于他对航空国际合作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他在1996年第20届国际航空科学大会上,荣获ICAS莫里斯·鲁瓦奖。他是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先后兼任力学名词和航空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他于1983年倡建西北西南科技协作中心并一直任董事长。
  季文美长期从事振动力学方面的研究,是国内非线性振动理论、挤压油膜减振机理和转子动力学等研究最早的倡导者之一,是我国著名的工程力学专家。
  1974—1977年间,季文美为空军某厂研究改进振动研磨机做出了突出成绩。柱塞式供油泵转子底面的研磨,是喷气发动机修理的瓶颈工艺,精度和表面粗糙度都要求很高,过去完全靠高级技术工人凭经验掌握,工效很低,严重限制着工厂修理飞机的进度。季文美应邀到现场,反复观察工厂原有的研磨机,发现这种机器利用了“振动位移”,这是过去很少被人注意到的非线性振动现象。接着还发现油泵转子在研磨轨道上的位移,除明显的公转与自转之外,还伴有微弱的摇晃。经过长期试验与思索,终于找到了油泵转子底面在研磨过程中时而凸出如球面、时而又凹入如瓶底的原因。于是建立了数学模型,分析了研磨机弹簧刚度、离心块的重量与位置、轨道的直径与宽度等参数的影响,最后改进了研磨机的设计,保证了研磨质量,成百倍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并从根本上改善了劳动条件。该研磨机曾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展览,并荣获科学大会奖。
  1976年,季文美在成都某厂,结合航空发动机叶片折断障课题进行试验。同时又接受挤压油膜减振的研究课题。这是一项很有发展前途的高水平的新技术,是60年代以来对高速转子动力学发展影响重大且难度也很大的课题。他一边为课题收集资料,准备开始理论研究,一边为工程技术人员讲解研究挤压油膜所必需的流体力学基础知识,有力地推动了这项研究工作的开展。后来由于其他任务的干扰,他未能长期继续这项科研工作。
  季文美进行科学研究,既重视密切结合实际,解决航空生产中的问题,又重视理论探讨,撰写和发表了多篇论文,有的登载在《力学学报》、《应用数学与力学》、《国际航空》等全国一级刊物上,有的被收入全国振动理论与应用学术会议和全国一般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
  季文美重视科学研究,还体现在对推动学报工作的不懈努力。华东航空学院初建阶段,季文美积极支持创办学报,并亲自为学报撰写论文,1955年华东航空学院的《航院学报》创刊号上的第一篇论文就是他撰写的“应用动量矩定理时矩心选择的限制”。1982年季文美任西北工业大学校长,在他的关心支持下,《西北工业大学学报》在国内外公开发行,1984年以后它一直是中国第一个也是唯一的被《国际航空航天摘要》(IAA)每年不间断地报道的大学学报;1986年起不间断地被《工程索引》(EI)所报道;1990年以来是《工程索引》报道的两所中国大学的学报(中文版)之一。


 自1983年开始,季文美致力航空事业的宏观研究。为使民航飞机尽早国产化,他同其他三位专家于1986年联名向中央提出“立即着手研制干线飞机的建议”,很快得到批准,并着手实施。1990年初他提出“关于陕西省航空支农的建议”,特别强调人工降雨;陕西省空中水资源特别充沛,人工降雨潜力很大[3]。同年夏,他又提出“建设空中丝绸之路”的建议,《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日报》(英文版)、《现代化》、《国际航空》等十多种报刊先后登载,在国内外引起很大反响。1991年11月,大鹏航空公司利用国产运8飞机从新疆运载活羊直飞阿联酋,空中丝绸之路试航成功了!他一贯重视科技知识的普及,以及青年自学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早在1942年他就在重庆交通大学倡导航空模型的制作,这是我国航模运动的开始。后来队伍不断扩大,人才辈出,很多人就因为参加过航模活动而献身航空事业,其中有不少人现在继续为微型无人机(早期航模的发展,在空战中能起重要作用)的研制做出杰出贡献。1992年,他又提出“在西安筹建航空航天博物馆”的倡议,获得广泛热情的支持。
  季文美长期从事教学和高校管理工作,潜心研究外国教育状况与发展。他高瞻远瞩,立足于民族沃土,博采世界各国教育之长;学习外国而不忘中国国情,继承民族传统而不因循守旧;为拨乱反正、整顿恢复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进行教学改革,开创学校新局面,殚精竭虑。
  (1)办多科性理工大学。他主持制定的学校“七五”发展规划指出,“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以提高为重点,以改革为动力,把学校办成以工为主,理、工、管、文相结合的第一流大学,位于全国重点大学的前列”。西北工业大学增设了数学、物理、力学和管理专业,强调理科专业应与工结合,为工服务,管理专业亦要有工的内容和特色。另外,还开设了文史课程和讲座,以丰富学生的人文科学知识,扩大观察分析问题的视野。
  (2)专业设置要军民结合面向社会。西北工业大学的很多专业以前按军工产品或工艺类型设置,内容过窄,不适应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需要。80年代初,季文美和有关同志大胆提出,“打破部门所有制,实行军民兼顾方针”,扩大专业面向,为部队和地方培养人才。在这一原则思想指导下,学校的专业调整改造逐步有了进展,出现了新面貌。
  (3)发展横向联合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1983年,西北工业大学与新疆克拉玛依石油管理局签订了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全面合作的协议。此事开国内国防院校与民用大企业横向联合之先河,国内、香港十多家报纸都作了报道。同年,季文美倡议建立西北西南科技协作中心,得到广泛支持,并很快发展成为有近20个企事业、研究所参加的科技联合体,形成了校、厂、所结合,军民结合,教育、科研、生产相结合的新格局,使西北工业大学办学、科技开发的路子越走越宽广。同时与国外院校科技交流与合作的局面也迅速扩大。
  西北工业大学由于在建设教学、科研两个中心,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办学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且具有地处西北国防工业重地的地理优势,经国家计委、教育部、国防科工委批准、被列入“七五”国家重点建设项目。
  季文美很重视教育研究工作。在他领导和主持下,西北工业大学于1981年成立了高等教育研究会,创办了《高等教育研究》刊物,1984年初成立了高等教育研究室。他不仅自己撰写教育研究论文,而且要求教学管理干部每年选一两个题目进行研究。他领导管理教学工作以研究为基础,以教育理论作指导,以培养高质量人才为宗旨。他的主导思想是坚持教学为主,要求有经验的教师上教学第一线;坚持加强基础课教学,采取一系列措施,切实提高基础课教学质量,坚持重视能力培养,改革传统教学方式,抓教学改革试点,加强学生的实验、计算机操作和外语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季文美率先倡导并积极实行课程基本要求、学分制和教学效果评价制度。他认为教学大纲中应规定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明确课程的要点和重点,便于教师掌握,也可作为考核评估课程教学质量的具体依据和标准。1962年他在高教部教学大纲会议上提出这一建议,1986年国家教委关于印发《制定高等学校工科基础课教学基本要求的计划方案》的通知中,吸收了这一主张,明确指出: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是作为合格的工科本科必须达到的最低要求,是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依据,也是编写教材和进行课程质量评估的依据。”他积极主张实行学分制,认为实行学分制,既有利于因材施教,培养尖子学生,又有利于边缘学科的发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从1981年起,西北工业大学各系开出大量选修课。季文美于1979年提出“教师教学水平的评审方法的建议”,并做了理论上的论证,引起许多院校的极大兴趣,为国内好几本高教(校)管理专著引用和肯定。西北工业大学教务部门还简化设计出《教学情况调查表》,用模糊数学方法进行量化,并用计算机统计,作为期中教学检查的一种重要措施,对促使教师重视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起了积极作用,也广泛沟通了教与学的联系。
  季文美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60年代初,他曾举办研究生班和青年教师进修班,组织学习信息论、网络理论等当时的新课程或专题,学习英、俄、德等外语。他亲自听青年教师讲课,组织老教师介绍教学经验。他在《光明日报》上连续发表的三篇文章《同青年教师谈谈讲课问题》、《同青年教师谈谈备课问题》和《同青年谈谈自学问题》,不仅论述了教学方法,也涉及了治学之道,是他多年工作的概括和总结,内容丰富、精辟,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在他的关心下,青年教师很快成长为教学和科研的骨干力量,不少人走上领导岗位。

  季文美长期为本科生和研究生授课,他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倾心钻研,精益求精,常教常新。他先后讲授过应用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振动理论、非线性力学、工程控制论等课程。他讲课层次分明、概念准确、深入浅出、言简意赅,深受学生和同事所钦佩。
  季文美治学严谨。他每次编写教材,都要结合自己历年教学心得,查阅大量国内外有关资料,博采众长,将先进理论和科学成就融入自己的教材体系。对一些定义和难点的阐述,反复推敲,字斟句酌。因此,他编写的教材,熔铸了他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内容充实,逻辑严整,文辞洗炼,体现了很高的学术和教学水平。他在1950年前后编译的《应用力学》和《材料力学》,曾被高等院校广泛采用,直到80年代仍在香港继续出版,并在美国、日本、台湾等地发行。除编写教材之外,他还和他人共同译校了《科学技术百科全书》力学卷(1982),编写了《机械振动》(1985),翻译了《振动冲击手册》(1986)等书。
  季文美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耕耘50多个春秋。他诲人不倦,教书育人,奖掖后进。他以广博深邃的学识,严谨求实的学风,教育和熏陶了几代人。他的教育实践创造了丰富的经验,他的教育思想将永远启迪后代。
  季文美一生服膺白居易的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季文美的工作和言论总是针对实际需要,从不考虑个人得失。他早已年逾八旬,仍为祖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和科技人才的培养日夜操劳。


 


  刘海滨,不详,请补充.


 


     林星,不详,请补充.


 


    王恒,不详,请补充.


 


周延海,男,汉族,1934年2月25日生,祖籍河南郑州。中共党员,教授,西安外事学院名誉院长,党委书记。1958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机械系并留校任教。在该校工作30年。先后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教研室主任、系主任、校人事处处长、中共西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等职。曾主持编写机械类全国通用教材,1978年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师,1986年获航空工业部"劳动模范"称号。1988年至1991年,任中共陕西省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党组书记、省科委主任、省科技兴陕领导小组副组长;1991年至1993年任中共陕西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委主任;1993年至1998年, 任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人大党组成员;1994年起兼任西安外事学院院长,1998年8月任该院名誉院长;2000年6月14日出任西安外事学院党委书记。在省政府科技、教育管理部门担任主要领导工作期间,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星火计划"、"火炬计划"和省委教育奠基、科技兴陕战略决策,在科技成果转化、实用技术推广、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发展民办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提高民族整体素质、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显著的贡献。在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任职期间,更加热心地致力于民办教育事业的发展。以一个老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特有的敏锐,力排众议,身体力行,加入民办教育的行列。并从人大的职能出发,积极推进民办教育立法工作。在我省《社会力量办学工作条例》的起草、审议和实施过程中,做出了超前的难能可贵的努力。这个文件比 1997年国务院颁布的《社会力量办学条例》正好早了一年,为推动陕西民办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94年周延海同志兼任西安外事学院院长后,对学院的发展壮大,特别在学院领导班子建设和持续性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他不仅有长期基层教育管理的丰富经验,又具有高层次宏观把握全局的睿智和风范,德高望重,谦虚谨慎,深为广大师生敬重。周延海同志为第七届陕西省委委员,第八届陕西省人大代表。


  傅恒志:1929年生,河南开封人,中共党员。1946年入焦作工学院学习,1950年毕业于西北工学院机械系,1955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毕业,1962年苏联列宁格勒工学院研究生毕业,获副博士学位。


  傅恒志教授是西北工业大学铸造专业的创始人,是教研室第一任主任和学术带头人。历任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系主任、校长;曾任中国航空学会副理事长、国家科委科学技术咨询成员;现任西北工业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航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常务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第一、二、三届评审组成员,陕西省航空学会理事长,西安市科协名誉主席,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等。傅恒志教授是我国著名的材料及冶金学家,长期从事凝固理论与技术及高温合金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在亚快速定向凝固及组织超细化及高温合金和稀土永磁合金的凝固组织与性能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研究,领导开创的超高梯度定向装置的温度梯度超过当今世界最高水平3倍;主持创建了枝胞转换及亚快速定向凝固的理论框架,开辟了单晶及定向组织超细化研究的新领域。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及发明奖4项,部、省级特等奖及一等奖4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


  傅恒志教授是国内著名的教育家,近年来培养了20多名硕士生和近40名博士生。任西北工业大学校长8年,主持完成了该校“七五”和“八五”重点建设工程。


  傅恒志教授曾获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航空航天部有突出贡献专家、航空航天部劳动模范及有突出贡献的回国留学人员等荣誉称号。1992年被俄罗斯国立圣彼得堡技术大学选为名誉博士;同年由美国传记研究院提名获世界终身成就奖;1993年当选国际高校科学院院士,1995年春入选俄罗斯宇航科学院外籍院士,同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保义教授,现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副会长,原西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副省级待遇),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省、部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


   


 


戴冠中,长期致力自动控制理论及应用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尤其对现代控制理论和计算机控制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早在70年代,主持了5台实时控制计算机的总体设计与控制系统设计,其中“114机载火控计算机”是我国第一台设计定型的机载计算机,已装备于三种飞机上,获全国科学大会奖。80年代初,倡导开展控制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的研究。1981年主持研制出“LQG控制系统CAD软件包”,这是我国首批研制成功的控制系统CAD软件包,获航空工业部重大科技成果三等奖。1986年主持研制出“多变量控制系统CAD软件包”,是“中国控制系统CAD软件包(第一版)”中的主要子包,获航空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1年主持研制出“专家系统支持下的控制系统CAD软件包”,这是“中国控制系统CAD软件包(第二版)”中的预研子课题,鉴定结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80年代中期起,致力于将现代的控制与估计理论应用于石油和天然气勘探的信息处理之中,在理论上发表了一系列的论文,包括作为第一作者在美国IEEE学报上发表的3篇论文;在实际应用上,主持研制成功了“最优地震反卷积软件包”,其分辨率和信噪比等性能远比目前国内各油田中应用的进口同类软件为好,这为寻找隐蔽油藏和薄油气层提供了一套先进方法,目前已在大庆、长庆、克拉玛依、大港等油田中推广应用,鉴定结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是地震勘探信号处理中的一个突破性成果,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目前还致力于控制系统中并行处理理论、算法和并行仿真计算机的研究。1988年主持研制出“小型并行仿真计算机”,被评为陕西省1988年10大科技成果中的第二项,获航空航天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2年主持研制出“神经网络并行仿真计算机”,鉴定结论达到同类系统的国际先进水平。此外,他还著书《计算机控制原理》、《现代控制理论导论》等3部,均在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并在大系统理论、估计理论与随机控制、智能控制、面向控制的并行算法、控制理论在石油勘探上的应用等方面,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23篇,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宣读论文250余篇。指导博士生19人,博士后出站人员5人。


       著名的计算机控制专家戴冠中教授,长期从事现代控制理论和计算机控制技术的研究工作,在计算机控制和智能控制等工程科学技术方面,作出了重大的贡献。1997年当选为享有盛誉的俄罗斯联邦宇航科学院外籍院士。


后语:因为资料收集自不同的地方,有很多缺漏和不和谐的地方,等资料补齐后再做整理.-----夫人于2004年5月9日母亲节



 


※编辑: tompan 于 2004-5-9 下午 12:34:55 在 [219.144.133.149] 编辑本文

  一枝折得,
  人间天上,
  没个人堪寄。
tarzan
田鸿滨:好像是16系田宗若,1系田铮,中科院力学所田宗漱老师的父亲。
:
【在 tompan (白朗宁夫人) 的大作中提到:】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

不臣天子
不友诸侯
淡薄忘志
宁静绝远
随风铃
都是牛人啊
【在 tompan (白朗宁夫人) 的大作中提到:】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

星空翦翦风,风铃低低诉。
诉尽心结丝,丝丝随风去。
老白_
好象不是田铮老师的父亲.
如果有资料继续补充.
西工大网站上没有简历介绍,只好我们自己补了,等资料完全后在做细致地整理.
【在 tarzandfy (tarzan) 的大作中提到:】
田鸿滨:好像是16系田宗若,1系田铮,中科院力学所田宗漱老...
※编辑: tompan 于 2004-5-9 下午 12:46:54 在 [219.144.133.149] 编辑本文

  一枝折得,
  人间天上,
  没个人堪寄。
tarzan
反正田铮是田宗若的妹妹,田宗漱是田宗若的姐姐。
田宗若的老爸,以前好像是西北工学院的院长……
刘海滨16系刘小洋的老师的父亲,好像刘华清的亲家。
【在 tompan (白朗宁夫人) 的大作中提到:】
好象不是田铮老师的父亲.
如果有资料继续补充.
西工...
※编辑: tarzandfy 于 2004-5-9 12:55:12 在 [61.150.43.30] 编辑本文

不臣天子
不友诸侯
淡薄忘志
宁静绝远
氹氹轉
关系好复杂
【在 tarzandfy (tarzan) 的大作中提到:】
反正田铮是田宗若的妹妹,田宗漱是田宗若的姐姐。
田宗若的老...

氹氹轉,菊花圓,炒米餅,糯呀糯米團;五月初五係龍舟節啊!阿媽佢叫我去睇龍船,我唔去睇我要睇鷄仔,鷄仔大我扐去賣,賣得幾多錢?賣咗幾多隻呀?我有隻風車仔,佢轉得好好睇,睇佢氹氹轉呀,菊花圓,睇佢氹氹轉呀,氹氹轉又轉。
歪歪姐
李×义样子好猥琐……※×……
别拍我板砖
【在 tompan (白朗宁夫人) 的大作中提到:】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

歪歪姐来喽!
歪歪姐
李×义在任的几年里,西工大一直走下坡路,管理混乱,把傅恒志院士在任时打下的基础毁掉了。现任两位领导还是蛮不错的,西工大欣欣向荣,知名度也提高了。好领导是学校的导航人啊
【在 imlisa (良) 的大作中提到:】
李×义样子好猥琐……※×……
别拍我板砖
【在 tomp...

歪歪姐来喽!
萧安华
戴冠中很朴实的人,又一次去他办公室,他爬在桌子上写东西,我们进去后,他还给我们到水喝,很感动
他的儿子很有钱,有自己的车,好像是本田,去年非典封校,有一天他到我们机房说找两个人,我在门边上,就去了,才知道是去跟他拿水,从科技楼坐上他的车,到西门取水回来,感觉真是奢侈啊!人不错,还给我们开车门。也有可能以为我们不会开车门,呵呵
后来毕业的时候吃饭,我们班有个同学喝醉了,走不了了,他把那个人背走的,当时很佩服他的,同学一百五六十斤呐。后来呐同学很羞愧,不知道有没有去到个谢什么的。
【在 tompan (白朗宁夫人) 的大作中提到:】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

我的儿子叫牧民
水枪

略作修改:


戴冠中很朴实的人,又一次去他办公室,他爬在桌子上东西,我们进去后,他还我们到OL灌水,很感动


 他的儿子很有,有自己的水车,好像是本田,去年非典封校,有一天他到我们机房说找两个人灌水,我在门边上,就去了,才知道是去跟他灌水,从科技楼坐上他的车,到西门灌水回来,感觉真是奢侈啊!人不错,还给我们开灌水车。也有可能以为我们不会开灌水车,呵呵


 后来毕业的时候灌水,我们班有个同学灌醉了,走不了了,他把那个人背着灌的,当时很佩服他的,同学一百五六十斤呐。后来呐同学很羞愧,不知道有没有去灌水到个谢什么的。


原文如下:


【在 houyun (笑拈彼岸花) 的大作中提到:】戴冠中很朴实的人,又一次去他办公室,他爬在桌子上写东西,我们进去后,他还给我们到水喝,很感动


 他的儿子很有钱,有自己的车,好像是本田,去年非典封校,有一天他到我们机房说找两个人,我在门边上,就去了,才知道是去跟他拿水,从科技楼坐上他的车,到西门取水回来,感觉真是奢侈啊!人不错,还给我们开车门。也有可能以为我们不会开车门,呵呵


 后来毕业的时候吃饭,我们班有个同学喝醉了,走不了了,他把那个人背走的,当时很佩服他的,同学一百五六十斤呐。后来呐同学很羞愧,不知道有没有去到个谢什么的。


※编辑: jeremiah 于 2004-5-9 下午 03:19:05 在 [61.150.43.30] 编辑本文
萧安华
还真灌上了。不灌则已,一灌到底啊!
【在 jeremiah (我只是一个fans) 的大作中提到:】
<P>略作修改:</P>
<P>戴冠中很朴实的人,又一次去他办...

我的儿子叫牧民
think
哈哈,这些照片,当年还是我扫描的呢
【在 tompan (白朗宁夫人) 的大作中提到:】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

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
.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
冷然一啜烦襟涤,欲御天风弄紫霞
.
生活就像在烦恼的海洋里潜水,受不了就偶尔浮上来换口找乐的气
.
日子来了又走,等装满一书包的记忆,最后曲也终人也散
白衣
刘老很有地位的。 那年刘华清来西安干嘛,还见过刘老。
后来刘老去世省上市里影响很大的。
刘老是个老革命。
现在这两个上头派来的不行。
【在 s (氹氹轉) 的大作中提到:】
关系好复杂
【在 tarzandfy (tarzan) 的...

cleaned & cleared
老白_
是吗?
能不能找到简介,这也算是替西工大立碑作传.
【在 chine (白衣映雪) 的大作中提到:】
刘老很有地位的。 那年刘华清来西安干嘛,还见过刘老。
...

  一枝折得,
  人间天上,
  没个人堪寄。
白衣
刘海滨是胡耀邦的儿女亲家。see see 林牧:我在“六四前后”
【在 tompan (白朗宁夫人) 的大作中提到:】
是吗?
能不能找到简介,这也算是替西工大立碑作传.
【在 c...

cleaned & cleared
老白_
呵呵,这么厉害啊,谢谢了,我去看看.
【在 chine (白衣映雪) 的大作中提到:】
刘海滨是胡耀邦的儿女亲家。see see 林牧:我在“六四前后”...

  一枝折得,
  人间天上,
  没个人堪寄。
笑傲江湖
【在 tompan (白朗宁夫人) 的大作中提到:】
刘海滨 当然是牛人了,他和朱德是老战友了。 不是残废他也是大将级别的人物。 田鸿滨是天真的老爸没错,校庆天真还写回忆呢
现任的领导我就无说来 一个字 烂 2 个字 很烂 3个字 特别烂 6系的老老师说的没错 : 是有屎以来 最虚的一届

上帝保佑没吃饱饭的我!
老白_
呵呵,都知道啊.
能不能找到相关的资料贴出来.
谢谢了.
【在 xiaoaojh (糊涂客) 的大作中提到:】
【在 tompan (白朗宁夫人) 的大作中提到:】
...

  一枝折得,
  人间天上,
  没个人堪寄。
Fisher(你好)
很佩服季文美的
【在 tompan (白朗宁夫人) 的大作中提到:】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


人生在世无非是让别人笑笑,偶尔笑笑别人。
先要满足客户,然后再想办法去满足自己!
风雨雷
66年~78年西工大没有院长和书记吗?
【在 tompan (白朗宁夫人) 的大作中提到:】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

Root Lee
开来戴冠中还不错。
【在 tompan (白朗宁夫人) 的大作中提到:】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

美丽的隆昌我的家
古宇湖 云顶寨 青石路
古牌坊 金鹅江 黄果树
think
难道你不知道那段时期是文革时期?!
【在 jzhjt (风雨雷) 的大作中提到:】
66年~78年西工大没有院长和书记吗?
【在 tompan...

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
.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
冷然一啜烦襟涤,欲御天风弄紫霞
.
生活就像在烦恼的海洋里潜水,受不了就偶尔浮上来换口找乐的气
.
日子来了又走,等装满一书包的记忆,最后曲也终人也散
老站友
也许人是好人,但是不是好领导,就不好说了。
【在 rootlee (Root Lee) 的大作中提到:】
开来戴冠中还不错。
【在 tompan (白朗宁夫人) 的...
老站友
呵呵,能说一下为什么烂吗?
领导不都是务虚的吗?呵呵,能搞来钱,能给学校带来发展,就是好领导
【在 xiaoaojh (糊涂客) 的大作中提到:】
【在 tompan (白朗宁夫人) 的大作中提到:】
...
风雨雷
很想知道……
【在 moody (keeper) 的大作中提到:】
难道你不知道那段时期是文革时期?!
【在 jzhjt (风...

凌云野人
听南门外修鞋的老太(不知现在还在否)说,当年西工大的学生主要是推荐上来的工农兵,非常狠,经常有老师学生被逼跳楼。。。
没有经历过,道听途说而已
【在 jzhjt (风雨雷) 的大作中提到:】
很想知道……
【在 moody (keeper) 的大作中...

我?!
最后的马甲
校园里头偶尔看到一个中老年人,整天自言自语,时而笑,时而骂,是文革时期给逼的
偶也是道听途说
【在 yslnwpu (凌云野人) 的大作中提到:】
听南门外修鞋的老太(不知现在还在否)说,当年西工大的学生主要...

老白_
可惜我们都太年轻了,很多事情都淹没于历史.
【在 gameover (最后的马甲) 的大作中提到:】
校园里头偶尔看到一个中老年人,整天自言自语,时而笑,时而骂,是文...

  一枝折得,
  人间天上,
  没个人堪寄。
白衣
出版社的胡沛泉教授是受害者之一,当年高数课上挺来的掌故,当年胡教授从密执安回来工作出色,打出了向胡沛泉教授学习的口号,无知荒唐的文革使他失去了教学和科研的兴趣,不再搞科研。后来,他建议西工大要搞出版社,他把西工大出版社搞得很好。
【在 tompan (白朗宁夫人) 的大作中提到:】
可惜我们都太年轻了,很多事情都淹没于历史.
【在 gam...

cleaned & cleared
老白_
还真不知道这段掌故,只知道胡沛泉教授是很厉害的人.
看来姐姐知道地很多啊.
【在 chine (白衣映雪) 的大作中提到:】
出版社的胡沛泉教授是受害者之一,当年高数课上挺来的掌故,当年...

  一枝折得,
  人间天上,
  没个人堪寄。
口袋空空的说书人
典故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情深不寿,强极则辱。”金庸在《书剑恩仇录》中,借乾隆送陈家洛佩玉上之刻字,道出自己人生特别推崇的境界,正是这四句十六字。
Greatman


think
难道你不知道那段时期是文革时期?! 【在 jzhjt (风雨雷) 的大作中提到:】 66年~78年西工大没有院长和书记吗? 【在 tompan...


文革时期真没有领导了吗?


PS.刘海斌真的很牛。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开往1043
坟?

类似“顶”、“沙发”之类没有营养的文字,对勤劳贡献的楼主来说是令人沮丧的反馈信息~
hcb2045

文革时期叫革委会主任吧


那是一段不怎么光彩的历史,所以就不说了



Greatman
文革时期真没有领导了吗? PS.刘海斌真的很牛。


善待别人,善待自己
说梦
没事的时候挖挖坟,可以长不少见识

说梦者,痴人也
鸿鹄之志
说来说去,现在的俩个很垃圾

淫歌艳舞歌盛世,百花齐放庆升平。
pariscxa
这两个什么时候退阿,等死人了

很多事都介于“不说憋屈“和“说了矫情“之间。
荧惑守心
我从入校就开始等了

爱来绿色建筑网http://www.archlib.com
收集绿色建筑,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绿色建筑资料图片规范实例的专业技术网站
在西工大第七年,学了点皮毛
专业翻新核弹头,潜艇抛光,回收二手航母,大修核反应堆,航天飞机保养.高空擦洗卫星积尘